丙年基督聖體聖血節
路 9:11b-17
Fernando Armellini神父的講道詞
大家主日快樂!
我們今天要聽的福音是最著名的福音片段之一。它講述的是所謂的 「增餅和增魚」。這段經文衆所皆知;即使是非信徒也聽說過這段經文。我們發現它在福音中出現過六次;瑪竇和馬爾谷分別叙述了兩次。這意味著這段經文包含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它是什麽呢?直接而自然的反應是,它是耶穌給出的作爲天主的證明,因爲只有天主才能從無中創造出東西。在我們的宇宙中,沒有東西被創造,也沒有東西被毀滅。如果有東西從無到有,就意味著有天主的干預。
如果我們想要領會聖史要傳達給我們的東西,我們必須做的第一件事,耶穌拿起呈給祂的餅和魚,並將它們分發,結果那些食物不僅足够,就是清除我們在幾乎所有的聖經中發現的標題:「增餅(和魚)奇蹟」。如果我們從這個視角看這段叙述,我們就會離得很遠,我們也就無法領會聖史要告訴我們的訊息。在這段經文中,並沒有暗示奇蹟或增餅/魚。它只是說,有很多富餘。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把這段記載看作是一個物質層面的事實,就會出現很難找到答案的問題。首先:有六次增餅/魚,但是沒有哪兩次在細節上是一致的。吃這些食物的人的數量是變化的:4000至5000人。其次:12籮筐、 7籮筐、5個餅……不,是7個餅。還有,地點也不同:其中一位聖史將其放在曠野,而另一位却將其放在肥沃的平原的湖邊。
如果我們把這段經文看作是對物質層面的事實的的叙述,那麽就會出現一些看似不真實的細節。讓我們試著想像一下門徒們在遵循耶穌的指示時所面臨的困難:把5000人分成50人一組;因此,他們必須在黑暗中分出100組,每組50人,因爲當時是晚上。然後在那種昏亂中開始分發餅和魚。
作爲一個事實,它並沒有什麽可告訴我們的。我們遇到了無法解决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把它視作一個比喻,那麽就有很多可說的,因爲它暗示著一種徹底的改變,我們彼此間關係的改變,我們與這個世界的現實的關係的改變,以及我們管理我們生活所需物品的方式的改變。在舊世界裏,也就是耶穌來要顛覆的那個世界裏,我們所看到的與世物的關係,是發明自人類的狡猾。
耶穌提出了一種新的關係方式。我們將試著去發掘的非常具有挑釁性的訊息,與聖體聖事真正的慶祝意義有關,也就是與我們今天所慶祝的彌撒聖祭有關。對于那些知道自己在做什麽的人來說,領受基督進入他們的生命,吃那就是基督本身的餅,就意味著接受基督進入他們的生命,接受祂關于新世界的提議。這預示著一個徹底的改變,即管理世物的方式的改變,從而使所有人都有食物,並且,不僅僅是足够,而且還有大量的富餘。
讓我們聽聽聖史路加留給我們的文字叙述的開頭:
祂就迎接他們,給他們講論天主的國,並治好了那些急需要治療的人。天將要黑的時候,那十二人前來對祂說:「請遣散群衆,叫他們往四周村莊田舍裏去投宿尋食,因爲我們這裏,是在荒野地方。」耶穌却向他們說:「你們給他們吃的吧!」
聖史路加將分餅分魚的記號擺在貝特賽達附近。你們可以看到這個出了五位宗徒的小鎮的位置,離加里肋亞湖的北岸大約2500米。在叙述中,有一個非常現實的細節;四周有田舍和村莊。在耶穌的時代,加里肋亞湖岸邊的人口比今天多得多,到處都有村莊。繼續說那些不太真實的細節;我們發現另一個細節,說那裏是荒野地方。在那個區域,沒有荒野地。
那麽,我們開始明白,聖史邀請我們通過他所介紹的圖像的聖經象徵意義來閱讀這段叙述。說到荒野地,他想參照的是「出谷」,而耶穌向我們提議的是一個「出谷」。離開一個舊的世界;在那裏,我們所需要的世物是按照人類的標準來管理的,這些標準就是自私、積攢的慾望。(離開這樣的世界,)進入一個自由之地;在那裏,這些世物是按照天主的標準來管理的。
耶穌提出祂的建議,而在聖體聖事中,我們將依附于這個新世界以及祂的提議。在叙述的開頭,有一個很有價值的提示,一個時間的提示:「天將要黑的時候」。這是耶穌旅程結束的圖像;祂的旅程由以下內容組成:宣講福音,而其結果是,行了神迹。當一個人遵循祂的生命提議時,非凡的、偉大的事件總會發生。
在這一天結束時,耶穌就某個問題給出了祂的解决方案,這是一個人們總能感覺到的問題,今天的我們也有這樣的問題,即吃、住的問題。也許我們認爲,這個問題與福音沒有什麽關係,因爲,今天許多人認爲宗教和靈性生活與這些物質問題沒有關係。我們可以從門徒們的口中得知他們的這種觀念,他們對耶穌說:今天我們聽了你的講話;你要吩咐這些聽你講話的群衆回去,或者打發他們走,叫他們到四周的村莊田舍裏去投宿尋食。
這種說法反映了今天的許多基督徒仍具有的想法:星期天我們去教堂,我們祈禱了,也聆聽了福音,現在,讓我們出去,讓我們每個人都盡可能地用具體的、物質的東西過日子。對他們來說,就像門徒一樣,福音是一回事,具體的生活又是另一回事。他們會說:「教理教導的是如何上天堂,其餘的就看各人的了」;「靈性生活與物質生活沒有關係」。
耶穌不這樣認爲。因此,我們有路加提出的這兩個問題即吃和住的問題。當我們談到住房或食物時,我們不僅是指物質上的食物,即填飽肚子的麵包,以及一切個人的必需品。世物是指那些滋養我們整個生命的東西,一個完整的人生也意味著感情、友誼、尊重、交流、社會生活、健康、家庭。
一個完整的人生,必須滿足許多需求。福音針對如何滿足所有這些需求給出了答案。我們知道,飽食能滿足動物的需求,但對人而言,這還不够。人需要在愛和兄弟姐妹的接納中實現這種飽足感。爲了滿足所有這些形式的需求,門徒們給出了什麽答案?我們已經聽到了:讓每個人都走自己的路,讓每個人都去買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從那些出售這些東西的人那裏購買。
請注意,在門徒的口中,我們發現了我們的邏輯,我們世界的邏輯,市場的邏輯。交換機制是必要的,因爲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保留以自己的能力所生産的東西,那麽我們都會死。天主把我們造得很好;祂沒有讓我們自給自足;我們永遠不會缺乏物資,但我們必須要交換。
這種交換可以是在商業關係中,我推測對方的需求,根據這些需求,我有優勢,因爲需求越多,我就可以把價格定得越高。這也可以是一種無償的交換,關注兄弟姐妹的需要,如果我能够滿足他們,解决他們的饑餓問題,我願意把我手中的東西給他們。耶穌給出了什麽答案?祂拒絕了門徒們的建議,即每個人都應該自食其力,去購買他們所需要的東西。讓我們試著反省門徒們的提議有什麽問題。那些有錢的人可以買,而那些沒錢的人則不能,他們仍在挨餓。腿脚好的人可以去賣東西的地方,但病人去不了。然後,有些人跑得比別人快;他們先到那裏,買走一切,因爲他們有能力,但那些最後到達的人却找不到東西。那些有知識的人,知道要去哪裏,而那些不知道要去哪裏的人則會迷路。
那麽,在這個舊世界,在這個受市場邏輯所推動的世界,戰爭、暴力、不正義的出現就不足爲奇了。那些能够積攢的人,那些富人,會變得越來越富;而窮人則越來越窮。這就是我們世界的現實,它需要武力、暴力、威脅和武器來維持這種邏輯。耶穌對門徒們說的,也是對我們說的,是:你必須供養他們。首先,耶穌拒絕那種將生活分成兩部分的邏輯,即靈性生活和留給我們自己照料的物質生活。
天主聖言,福音,要求一個全新的世界,一種新的管理物資的方式。天主聖言告訴我們,首先,那些物資不是我們的;它們不能按照市場的標準來處理,因爲這些物資屬於天主。
我們只是代管者。「大地和其中的萬物,屬於上主」(咏24:1)。《弟茂德前書》第六章中說得好:「我們沒有帶什麽到世界上,同樣也不能帶走什麽。」一切都是在海關徵用的。這封給弟茂德的信中說,對金錢的貪婪和對物資積攢的慾望是愚蠢的,是一切罪惡的根源。門徒們明白了耶穌想把他們引向何處,引向「出谷」,引向物資的分享,引向不是由貪婪和自私,而是由愛,由對兄弟姐妹的需要的關注所支配的物資交換。但是,他們立即提出了反對意見,這也是我們的意見。讓我們來聽聽:
他們答說:「我們不過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除非我們親自去給這一切人購買食物。」原來男人大約有五千。祂却對自己的門徒說:「叫他們分夥坐下,約五十人一夥。」門徒就照樣做了,叫衆人坐下。
門徒們的反對意見就是我們的反對意見,我們會不斷地聽到:沒有足够的食物提供給所有人;食物很少,人很多。如果我們允許自己懷疑是否有足够的食物給所有人,那麽競爭就開始了。誘惑是:認爲天主所創造的,不是一個祂的子女可以得到滿足,可以擁有充足的所需品的世界……不是,一切都是涕泣之谷……所以可以理解,每個人都盡可能地囤積東西……爲自己、家人和朋友,以及其他人,而盡力擁有足够的東西來支配。這就是誘惑。在曠野中,他們有瑪納。有些人囤積更多,比他們每天所需的更多,但是到了晚上,瑪納就長滿了蟲。
門徒們認爲耶穌的提議很美好,將一切都共享,但這並不會有任何結果。所以,他們提出了另一個建議。我們繼續生活在市場法則中,也就是舊世界的法則中,他們去爲所有這些人——五千個男人買食物。這是一個援助的提議:那些有更多東西的人向有需要的人施捨。耶穌不接受這個提議,因爲它沒有給出具有决定性的解决方案;它沒有創造一個新世界,而是維持了市場法則下的舊世界。這種援助並不是壞事,至少那些擁有更多的人給了有需要的人一些東西,但這不是天主的新世界。
現在,耶穌提出了什麽建議?祂命令門徒們:「叫他們坐下」 —— 「Κατακλίνατε」——「Kataklínate」 —— 叫他們躺下。這是主人的姿態,是受服侍的自由之人的姿態,耶穌邀請門徒們將所有有需要的人視作他們的主人,而真正的門徒願意服侍。祂還說:叫他們50人一組躺下。在《出谷紀》中,這個數字表示一個有組織的民族,也就是說,這種分配,即對天主放在地上供祂子女生活的物資的分配,必須有序地進行管理,以使食物對所有人來說都是足够和豐富的。
現在,我們聽聽當天主爲祂子女準備的好東西按照福音來管理時會發生什麽。讓我們來聽一聽:
祂遂拿起那五個餅和那兩條魚來,望著天祝福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在群衆前。衆人吃了,也都飽了;把他們所剩的碎塊,收集了十二筐。
我們已經聽到了耶穌所做的五個姿勢。聖史路加已經明確地向我們描述了這些姿勢,因爲它們包含了耶穌對這個世界的物資管理的新建議。不再是舊的邏輯,而是新的邏輯,我們要好好探討這些姿勢,因爲它們教我們如何實現非凡之事。這樣,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饑餓的人都能得到飽足。並且,每個人可獲得的物資,不僅足够,而且有富餘。此外,所有形式的暴力、戰爭、不正義和苦難都有可能消失。如果這種情况發生了,我們會說這是一個奇迹/神迹。
天主並沒有行這個神迹,而是教導我們去完成它。如果它沒有發生,那是因爲我們無視耶穌所交給我們的行這個神迹的姿勢。其中第一個姿勢是:耶穌拿起那五個餅和那兩條魚。5+2=7,它代表全部物資;5000代表全人類。這些物資按照新的邏輯分發,不是市場法則的邏輯,而是愛的法則的邏輯,禮物的邏輯。因此,我們交出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不是出于自私和貪婪的邏輯,而是出于愛。
第二個姿勢:耶穌舉目望天。這是邀請我們要認識到,世上的所有物資,我們所支配的所有物資,都來自哪裏。它們不是我們的;它們是天主的。甚至生命也不是我們的,它是一份禮物,我們無法否認;沒有人可以給自己生命。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攀登珠穆朗瑪峰,但你無法給自己生命。生命是一份禮物。
「望天」,意味著認識到一切是天主的。這是事實;所有權的感覺是謊言,將物資據爲己有,爲自己囤積物資,是偷盜。「望天」是我們行這個神迹所必需的,以使所有人都能擁有必需品,不僅是足够的,而且是豐富的。「天主已死」的時代已過去,那時人們認爲要做好人類就必須消滅天主,但讓我們捫心自問,如果我們去掉「望天」,即無法認識到我們不是資助者而是客人,那麽誰能阻止我遵循舊世界的邏輯,即我們所看到的,很不幸地,仍在我們今天的世界盛行的邏輯?而在這個舊世界的邏輯下,所有的問題都産生了。我們儘量不跳過任何一步;否則,奇迹將不會發生。
第三個姿勢:祝福。「祝福」意味著認識到生命來自何處。「望天」之後應該有「祝福」,所有來自天主的那些東西都是爲了生命,因此,這種祝福意味著拒絕不按照天主的旨意使用世物,也就是不爲死亡而用,因爲從天主而來的只有生命,世物只能爲生命而用;因此,它們不能被用作武器,用于毒藥,用于破壞。這是「詛咒」。
這就是第三個姿勢:永遠不要把不是我們的而是天主的物品用于非生命。
第四個姿勢:「擘開」。耶穌這樣做是爲了分享,祂把它們交給門徒們,即那些蒙召建設新世界的人,在這新世界中,我們遵循愛的邏輯。其結果是:每個人都吃飽了,並且還有十二筐剩餘,也就是說,食物有大量富餘。這就是神迹。如果這個神迹沒有發生,錯誤在于我們沒有信德,不相信耶穌向我們提出的這個建議。也許我們遵循了一點點,但我們繼續以舊邏輯生活,希望用舊邏輯解决恰是由我們所製造的問題,因爲我們不相信福音。
最後一個訊息,是祂通過收集碎塊來告訴我們的。有富餘,但不能浪費。天主的物資不能浪費,它們不是我們的,我們知道浪費有多大罪。有多少食物被生産出來却不被食用,或者,完全無用的産品征了時尚稅。這些不是真正根本的、真實的需求,而是誘發的需求,致使我們浪費食物、水、能源、資源,這些資源本可以用于更嚴肅、更緊急、更重要的事情。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經濟模式中:多餘的東西變成了必要的。我們在主人的設計之外,這主人就是天主。
聖體聖事與這一切有關。在最後晚餐中,耶穌知道祂的在世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祂想給門徒們留下關于祂這個人,祂的歷史的記號,所以祂拿起面餅,說:這就是我——我的整個生命都是面餅,我沒有剩下任何東西,甚至生命中沒有一刻不是爲生命、爲愛而付出的。然後祂對門徒們說:「拿去吃」,將我,我的故事內化。
我相信,通過做耶穌的這些姿勢,應祂的邀請,按照祂所說的去做,這個神迹是有可能實現的。如果我們認爲耶穌是一個夢想家,那麽這神迹永遠不會實現。借著邀請我們吃這餅,耶穌告訴我們:如果你們內化了我的愛的故事,這個新世界就會被建立。耶穌的提議不是一個夢。凡認爲這是一個夢的人,會放弃棄努力,留在天主想要建立的故事之外;但是,凡真正領受聖體聖事的人,會吸收內化這個生命,即納匝肋人耶穌的神(聖神),從而成爲新世界的建設者。在這個新世界中,人們的生命是一個爲兄弟姐妹的生命,他們都是唯一天父的孩子,分享天父的愛,並以愛回應兄弟姐妹們的生命需求。
祝各位主日快樂,並善度新的一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