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路7:36-8:3
Fernando Armellini神父的講道詞
有一個法利塞人邀請耶穌吃飯,祂便進了那法利塞人的家。當祂入席半臥時,來了一個女人,是城中的罪人,她得知耶穌在法利塞人的家吃飯,就帶了一玉瓶香液,站在耶穌身後,挨近祂的腳,不停地哭泣。淚水滴濕了祂的腳,那女人就用自己的頭髮擦拭,一邊吻著祂的雙腳,一邊抹上香液。那邀請祂的法利塞人看見了,心裡想:「如果這人是先知,就該知道摸祂的是怎樣的一個女人:她是罪人哪!」耶穌就回答他說:「西滿,我有話要跟你說。」他回答說:「老師,請說吧!」耶穌說:「一個債主有兩個債戶:一個欠五百銀幣,一個欠五十。兩人都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的債。那麼,這兩人中誰會更愛他呢?」西滿回答說:「我想是那免債較多的人吧!」耶穌對他說:「你判斷得對!」於是祂轉向那女人,對西滿說:「你看見這女人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用水洗腳,她卻用眼淚洗我的腳,又用頭髮擦乾;你沒有以親吻歡迎我,而她自從我進來後,就不停地吻我的腳;你沒有用香膏抹我的頭,她卻用香液抹了我的腳。所以我告訴你,她的許多罪已得赦免,因為她愛得多。但那少得赦免的,也愛得少!」祂對那女人說:「你的罪得赦了!」同席的客人們心裡想:「這人是誰?居然赦免人的罪!」祂又對那女人說:「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地回去吧!」
大家主日好!
我們今天聽到的福音只在聖路加福音中有所記載。是關於在法利塞人家裡的罪人。一個法利塞人邀請耶穌去吃飯。很可能是在安息日那裡在安息日有請客的習俗,邀請親戚特別是那些有經濟能力的人會邀請講解聖經的人去赴宴。為我們而言,宴席是世俗的那一套,如果我們祈禱,是在一個宗教的背景當中,為以色列人,宴席是宗教性的。當一個人坐在桌旁,尤其是在安息日,他必須對在會堂裡聽到的天主的話有所解釋。所以,一定是在一個安息日耶穌被邀請去一個法利塞人家裡赴宴。福音中提到宴席中發生了一個意外,因為一個婦女,城中的罪人來了。這是哪個城?可能是納因城,因為這件事發生在上主日的福音事件之後即復活納因城寡婦的兒子。所以,就是在這個城裡我們不知道她的名字的這個女人,只知她被稱為一個罪人。
知道耶穌在這個法利塞人的家裡,這個女人-我們不知道是誰-傳統上說她是瑪達肋納的瑪利亞。 從哪裡認定這個罪人是瑪達肋納的瑪利亞呢…和她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由於一個事實,即緊接著(路8:1-3),一群跟隨耶穌的婦女被提到…她們和門徒一起,在這群人中,瑪達肋納的瑪利亞被提到說耶穌從她身上驅逐了七個魔鬼;這是今天福音的最後一部分。但驅逐七個魔鬼意思是她的重病得以痊癒。這和瑪達肋納的瑪利亞的罪沒任何關係。這是一個誤判,但可憐的瑪達肋納的瑪利亞不得不背著這個罪名直到沒人知道什麼時候才發現原來判給她的罪名是錯的。
瑪達肋納的瑪利亞和罪人一點關係都沒有;瑪達肋納的瑪利亞是一個優秀的人(不是說罪人不優秀,就如我們很快就會看到的)。知道耶穌在法利塞人的家裡,這女人就去了。她來做什麼?傳統上說她去求主寬恕就如一個人去辦告解求寬恕一樣。這個解釋不合理,因為這女人不知道耶穌可以赦罪,也不知道祂是天主子。這不合任何邏輯。我們將看到這個女人去做什麼,耶穌從她的舉動中得出什麼訊息。我們將看到,但我立刻預料到:她來表達她的愛,因為她已經被寬恕了。畢竟,她感覺得到了寬恕。被寬恕是什麼意思?我們必須澄清在聖經,在新約中寬恕的概念。
我們腦子裡的寬恕是:當我們犯了罪,我們違背了天主的命令,我們應得懲罰因為我們沒有遵守天主的命令。但這個寬恕的圖像是一個人知道他應得懲罰,求天主寬恕,這樣天主就不再生氣了,寬恕了我們,不再懲罰我們了。這種寬恕的概念預設了一個天主對不服從祂的權威的人會生氣。從這樣的寬恕概念來看,天主顯得很壞。一個人犯了錯,對天主什麼也沒做;作惡的人,沒有聽天主給他的生命的指示,他沒有對天主作惡,而是對他自己作惡;他覺得他在做好事,但其實卻毀了自己的生命。
這恰恰就是創世紀中說到的罪,原罪,即不信賴天主並且自己決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最後導致死亡,不是生理生命的死亡,而是作為一個人死了,毀滅人類的生命自身。如果一個人沒有遵循天主給他的愛的誡命而作惡,並不是後來天主將在那人作的惡上加惡。天主不會懲罰人的罪。進入法利塞人的家的罪婦不會被懲罰,因為惡已經藉著她的錯或藉著他人的錯得以實行。已經犯了很多的錯。如果她想被寬恕,不是說她去耶穌那裡說:「不要懲罰我,因為我違反了天主的誡命,」不是的。這不是天主的寬恕。天主的寬恕是盡一切可能把犯錯的男女帶回到正路。祂必須找到一個辦法讓這些人改變方向,摒棄邪路。
帶領他們回到正路回到喜樂、幸福、和圓滿的生命。這才是天主的寬恕。而不是在我們行的惡上加懲罰。讓我們拋卻這個寬恕的圖像,因為這樣出來的天主圖像很糟糕,因為有人違反了祂的誡命天主就生氣。 不是這樣的。當一個人犯罪,他沒有遵循天主生命的指示,他就是對自己行惡。天主的寬恕是祂想盡一切辦法把犯罪的人帶回正路。然後,我們也明白天主的寬恕來自於悔改。當一個人意識到,當天主使他意識到他走丟了時,他會悔改然後承認他的錯誤,即他承認自己走錯了路並感謝天主讓他明白他必須改變方向。天主的寬恕先進來,祂所有的努力是把犯錯的人帶回到真理之路上。悔改隨之而來,意識到在天主的幫助下重新回到正路。沒有人作惡傷害自己;他是出於無知才這樣做的。他從自己或別人的罪中尋求幸福和喜樂,發現他走錯了路,這路也許給他帶來快樂,但不是喜樂,不是生命的滿全。天主最渴望的是什麼?人回到喜樂的路上。
現在我們問自己:一個人如何寬恕?如何走上正路?首先,靠祂的聖言光照。我們在福音中聽到的聖言,祂藉著信徒對我們說的話,或當我們遇到祂的天使時聽到的話。天使不是長翅膀的…天使是所有那些作天主寬恕的中保的人。在若望福音中,在復活節那天,復活的主賜給祂的門徒聖神,並給他們赦罪的權柄。恰恰就是這樣,每個門徒都領受了基督的聖神,有權赦罪,即帶領迷路的兄弟姐妹們回到正路。
修和聖事就是慶祝寬恕;所以,修和聖事是我們要慶祝的喜樂的聖事因為我們被寬恕,我們被帶回到正路;我們已經明白,我們知道我們犯了錯,我們慶祝因為我們現在重新開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我想我已經充分解釋了寬恕的意義。不要誤會認為因為天主的圖像是錯的就請求減少懲罰。我們必須拋卻我們有的這個圖像。讓我們再回到這個婦人。她沒有來求寬恕和赦罪就像一個人去辦告解一樣。她已經覺得被寬恕了;她已經明白了並去找耶穌。我們不知道怎樣,但讓我們試著想像可能發生了什麼。這個女人現在很開心因為她知道她以前走的路沒有帶給她喜樂,是耶穌讓她明白這點,所以,她已經被耶穌寬恕,現在她將慶祝。所以,讓我們觀察這個宴席的背景。只有純潔和正義的人參加法利塞人的宴席,即那些按照法律和梅瑟五書生活的人。
我們知道去參加宴席的是那些享有共同價值觀的人,他們有相同的信念;去參加宴席,我們不邀請會製造衝突的人,因為最糟糕的爭論會在本來是為了喜樂而相聚的宴會上發生。宴席的氣氛應該是放鬆的,喜慶的,友好的,所以客人總是被挑選過的,總之,在法利塞人的家裡,客人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只有純潔和正義的人才能進去。一個外人闖了進來。確實,她本不該來參加宴席。我們知道那個年代有宴席時門總是敞開的或至少是半開的為了讓那些經過的人總可以瞅一眼,也許和某人說說話,祝福一下,羡慕準備的食物,評論一下,但一個外人是不進去的。我們現在奇怪這個女人來做什麼?
她沒說一句話;是她的舉動在說話,我們必須默觀她的舉動,因為耶穌恰恰是邀請我們來默觀她的舉動。是她的身體在講話:她流淚的眼睛;她那雙多次敷抹耶穌的腳的手;就在那雙腳上,祂如此強調那雙腳;祂提了七次,所以,我們必須默觀女人那雙敷抹耶穌的腳的手。那女人口親那雙腳…她不停地親吻那雙腳;她披散了頭髮去擦乾那雙腳;那女人的身體在講話;有四個行動涉及到和耶穌的身體接觸,耶穌很自然地接受了女人的這些舉動。還有,在復活節,女人擁抱了耶穌的腳。腳是道路的標記;這雙腳從遠處而來;是新郎去歡迎他深愛的新娘當這個丈夫的愛得到理解時,妻子擁抱並親吻的就是這雙腳。讓我們看看在法利塞人家裡發生了什麼。
女人進去就接近耶穌的腳。這個位置說明耶穌是半臥在桌旁,所以,女人只能接近祂的腳。她的舉動是什麼?她的舉動說明了什麼?首先,是擁抱、親吻那雙腳,她跪在耶穌面前;這是一個願意服務的姿勢。我們記得耶穌也用這個姿勢洗腳、親吻腳;這是服務的姿勢。然後她開始哭泣並用她的眼淚洗腳。這些眼淚意味著什麼?它們被解釋為悔過的眼淚並求耶穌寬恕。這解釋不合理。她沒有向耶穌求任何寬恕;她已被寬恕了;耶穌讓她明白走哪條路,現在她很開心。這些眼淚不是痛苦的眼淚;而是一個人終於發現她的生命價值的喜樂的眼淚。頭髮:頭髮是披散的。
她用頭髮來擦乾被眼淚弄濕的腳。這個舉動幫助我們理解別的舉動和眼淚。這些是愛的舉動;是一個妻子的舉動,一個女人披散自己的頭髮,她只在她愛的丈夫面前披散頭髮,她只在她愛的人面前這樣做;只有那時女人披散她的頭髮。頭髮在我們的文化和社會中是非常重要的,在猶太文化中,頭髮也非常重要。就如我們知道的,今天在穆斯林的世界,女人必須把頭發包起來因為頭髮很重要。在耶穌的時代,男女都很重視他們的頭髮。Flavius Josephus說耶路撒冷上層社會的某些男人用金子噴他們的頭髮為增加頭髮的光澤。光頭已經很不光彩了。女人的頭髮,尤其是,他們求愛和誘惑的重要部分。
記得保祿在給格林多人書中說當團體聚會時女人應該包住她們的頭髮,如果一個女人不想包住她的頭髮,就把它剪掉,因為女人披散頭髮就有誘惑。在致弟茂德書中,也說到女人不應該有辮子和裝飾,而是應該以她們的善功為裝飾,因為這些才讓女人變得美麗。這個罪人披散頭髮意味著什麼呢?這無疑是愛的舉動;她在耶穌內認出了那個讓她感覺自己深深被愛的人,祂堪當她所有的愛。然後是親吻:親吻就是不求回報的愛的標記。吻就是這個人奉獻她的所有,因為她完全相信對方。
然後她帶來了香液來敷抹耶穌的腳;宴席上用香液是喜樂的標記,只有喜樂不是悔過。然後擁抱那雙腳;持久的擁抱,這不只是一個動作,一個小的擁抱,因為在此之後耶穌立刻提示說「這女人自從我進來後,就不停地吻我的腳。」這是非常美的一幕;甘松香液是無償的愛的標記,這愛充滿了整個屋子,也很美的是耶穌樂意並接受所有這些讓法利塞人尷尬的愛的舉動,他們不明白耶穌怎能接受一個罪婦的親吻和擁抱。我們現在可以理解為什麼這個女人進了法利塞人的家。順便提一下,她一定已經認識耶穌因為她去西滿的家裡找祂。她一定聽過祂講話。在祂的話語中,她一定聽出了對所有和她一樣在生命中犯過錯的人的愛。她明白耶穌不是來判人的罪,而是把他們帶回正路。
耶穌愛人,就這麼簡單;祂沒有懲罰任何人;祂沒有威脅。祂只給人帶來喜樂。這一定讓她打開心扉,因為她總被認為是要被扔進垃圾桶的人;然而,從耶穌那裡聽到的話使她明白她是一個值得被愛的女人,一個很有價值的女人。當然,有些地方需要改善但她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好女人,當她明白這點時,她感覺到被愛。耶穌給她的生命帶來喜樂和信德;她沒有覺得被鄙視,被譴責,或被邊緣化。當別的男人看她時,只有佔有她的欲望。但耶穌沒有。耶穌只是單純的以愛的眼光看她,祂願意讓人幸福,這是真愛。
這女人的哭泣是為恢復的生命而喜樂地哭泣,終於感覺到被愛被理解的內在的喜樂。現在法利塞人入場了。在這個情境中,他開始心裡想:如果這人是先知,就該知道祂面對的是誰;祂允許自己被一個罪婦親吻和擁抱。一個男人絕不應該允許自己被一個不是自己的妻子的女人在公眾場合親吻和擁抱。到底怎麼回事?法利塞人如此尷尬以致於不知說什麼;他語塞了。耶穌直覺到法利塞人腦子裡在想什麼。耶穌對心的控制非常嚴格;我們記得祂說過:「凡注視女人而起淫念的,這人在心裡已姦淫了她。」所以姦淫必須被阻止,不能有行動,因為那就太晚了。
你必須先在心裡阻止它。「如果你的右眼使你犯罪,就把它挖出來丟掉」耶穌非常嚴格;開始就阻止姦淫,斬草除根,因為如果你讓自己的感覺繼續那你就再也控制不了它們了。這個耶穌,對心如此嚴格,在外表卻很自由因為祂有一顆純潔的心;祂很樂意甚至被一個罪人擁抱和親吻。這為耶穌其人是很美的。法利塞人一定已經非常尷尬了,他一定想我的其他法利塞同僚們知道了在我家裡發生的這些事會說什麼。我允許這件事在我面前發生。但是他不知所措;甚至說不出話來。 當天主看到那些在生命中犯過錯的人時,天主的方式就是這麼奇妙。
和這個世上的義人相比。這是兩種對立的觀念。這個觀念顯示了一個無條件地愛的天主圖像,愛可以改變那些犯錯的人的心,這愛為法利塞人之類的義人是令人羞愧的。我要說的是西滿是一個好人;他想為耶穌開脫。「我想耶穌是先知,但如果耶穌這樣做,祂就不是一個先知;祂只是一個好人,因為如果祂是一個先知,祂就知道祂面對的是誰祂將像一個先知那樣做;即把那女人趕走。因此他試圖為耶穌找理由,耶穌叫他的名字,「西滿。」在福音中當一個人的名字被叫到時,比如,瑪爾大,匝凱,西滿,猶達斯,這是耶穌給那些祂愛的人的召叫,為讓他們走上正路。「西滿,我有話要跟你說。」所以,這名字是親切的標記。
耶穌不願意攻擊西滿,祂不想讓他生氣。耶穌不想責斥他缺乏關注,耶穌沒有那樣做。西滿是一個法利塞人;他做的對,他很好心地準備了一頓美餐,但他只是履行慣例。這將是耶穌想要指出的。如果你行動像一個法利塞人,你推理像一個法利塞人,你就無法無條件地去愛;你只是做規定的事,你一絲不苟地遵循法則,但你不能無條件地去愛。為了幫助他瞭解他的位置,耶穌給他講了兩個債戶的比喻:那免債最多的人意識到他被寬恕這麼多,他開始自由地去愛;另一方面,那免債較少的人被寬恕一點或沒被寬恕因為他總是在規範之內行動,他不能無條件地去愛,因為他確信愛是要賺來的,付費的愛是賣身,所以,如果我們愛天主祂不給我們付費;祂無條件地愛我們,祂無償地自由地給予祂的愛。法利塞人不懂這一點;「所有人都應被愛」;誰這樣推理。因為西滿無法去愛,其實,耶穌現在回顧發生的事。
耶穌想要表達什麼?通過呈現那女人所做的,祂讓人看到西滿的行動中所缺乏的。耶穌想要強調的是這女人的舉動是不求回報的,她被領上了生命之路,感到被愛,變得能無條件地愛。這女人的舉動都是不求回報的標記。現在我們可以省察一下我們的良心在我們的心中是否有個法利塞人?
像西滿那樣思考因而沒有進入天主無條件的愛的邏輯中的人的特徵是什麼呢? 法利塞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覺得在規範之內,所以覺得自己是正義的甚至連天主對他們也無可指責,所以,他們應得賞報。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我們不能從天主那裡應得什麼,我們只能接受並感謝;當我們表現好時,我們應該感謝天主讓我們明白正路而開心。而法利塞人判斷作惡的人並譴責他們。讓我們試著想想在我們內是不是也有一個法利塞人,縱然我們大方,在我們內總有一個法利塞人讓我們判斷並譴責其他似乎有罪的人。他們沒罪;他們那樣做是出於無知,因為他們不明白我們所明白的,因為天主讓我們明白,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是天主讓我們明白,我們不會覺得被寬恕即我們感覺不到自由地被天主領上正路。我們認為都是我們自己的功勞。這讓我們變成法利塞人,當我們是法利塞人時,我們開始判斷,譴責,使人邊緣化,不願和那些作惡的人沾邊。我們也開始要求完美,當我們要求別人完美時,我們也要求自己完美,「災難」發生就是因為我們不可能完美然後我們也會生自己的氣;我們成了不開心的人,我們不能平靜地接受我們的限度,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也不高興天主就愛我們本來的樣子。不是說我們完美祂才愛我們;祂深愛我們本來的樣子,就如祂深愛那個女人一樣;不像我們這些法利塞人,那女人這麼多次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愛。因此她的生命改變了。這是只有聖路加給我們講述的故事中獲得的訊息。天主的愛是無條件的是無償地,如果我們明白這一點,我們必須把天主的無條件的愛傳報給我們所有的弟兄姐妹為讓他們能夠和這個女人一樣快樂,這樣,我們的弟兄像這個女人一樣也會明白無條件的愛。
祝大家主日好並過好新的一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