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4, 2024

路 6:39-45 - 丙年常年期第八主日

 丙年常年期第八主日

路 6:39-45

Fernando Armellini神父的講道詞


大家主日好

這是禮儀安排我們聆聽耶穌開啓傳教生活的演說的第三個主日;演說是以耶穌對跟隨他的門徒的稱贊開始的,他對他們說:「你們是有福的,因爲你們選擇成爲窮人;你們放弃了爲自己保留財産,而把它們給了有需要的兄弟姐妹;你們保守了生命,你們是有福的。」然後他進一步指出,這種愛,這種爲兄弟姐妹服務的意願,應該如何踐行。他說:「善待仇恨你們的人,給那咒駡你們的人祝福;如果有人拿走你的外衣,有一天你發現他很冷,很需要衣服,那麽把你裏面的衣服也給他。」

這是愛的頂峰,不可能超越它。以這種方式來愛的人是一個完整的人。耶穌也說過那些允許自己參與這種愛的人將得到什麽回報,他說:「至高者將承認他們是祂的子女;他們相似于祂,因爲天父無條件地愛,仁慈對待忘恩之人和惡人。」當你愛仇敵的時候,你就會肖似天父。

這裏是天主的新面容,不再是法利塞人心目中的天主面容,即天主是一位立法者,細查祂的子民,記錄他們的善行和過犯,然後公正地獎賞或懲罰。够了!這種對天主的認知到此爲止。聖經中已經提到過,天主是仁慈的;希伯來語「rahu」,源于「rehen」,即母親的子宮。這是肺腑之愛,更好說是母愛;這是最高的愛。這是聖經中天主用以描述自己的圖像(當然,這是一個貧乏的圖像,因爲天主的愛無限地超越了母愛)。

然後,是耶穌的邀請,也是這段話的峰點,「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慈悲」,意味著讓自己參與到這種無條件的愛中。我們已經知道這崇高生命的提議,甚至爲自己是其擁有者而感到驕傲,但此刻,耶穌警告我們有一個危險,就是法利塞人所陷入的危險。

耶穌已經看到了這個危險,不希望他的門徒們重蹈覆轍。保祿在《羅馬書》第二章中很好地描述了這個危險。談到法利塞人,他非常瞭解,因爲他也是其中之一,他們因懂得法律書而驕傲,他對他的同教者說:「你自稱是猶太人,也就是說,你是亞巴郎的子孫,是應許的繼承人,你因此很放心,因爲你懂得法律,即《Torah》,你知道天主的旨意,你知道如何分辨什麽是善,什麽是惡,什麽是對,什麽是錯。這就是爲什麽你確信你現在是盲人的嚮導,是那些仍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的光明,是愚昧者的教師,是那些缺乏知識者的老師。然而,你這教導別人的,就不教導你自己嗎?」也就是說:「你這個猶太人,法利塞人,你以爲自己知道一切,以爲自己與法律書完全一致,所以你教導別人……但是你却忘了,法律書在你教導別人之前,在你還不是別人的老師和嚮導之時,也在教導你。」

保祿繼續說:「你宣講不可偷盜,自己却去偷盜;你宣講法律書所教導的,不可行奸淫,自己却去行奸淫;憎惡偶像,自己却去劫掠廟宇;你以法律自誇,自己却因違反法律而使天主受侮辱。」保祿說,其後果是,天主的名因你們在外邦人中被褻瀆。耶穌擔心在他的門徒中會出現這種法利塞式的自信,即覺得自己與天主的關係很和諧,因而做別人的老師和嚮導。耶穌用一個比喻解釋了這個危險。

讓我們來聽聽:

他(耶穌)又向他們講比喻說:「瞎子豈能給瞎子領路?不是兩人都跌在坑裏嗎?沒有徒弟勝過師傅的:凡受過完備教育的,僅相似自己的師傅而已。」

「瞎子豈能給瞎子領路?」這句話指出基本的邏輯;當瞎子確信自己能看見並開始引導別人時,問題就出現了。耶穌把這句話直接應用到經師和法利塞人身上,正如聖史瑪竇在《瑪竇福音》第15章中告訴我們的那樣:當時有一場熱烈的討論,因爲經師對耶穌說:「你和你的門徒爲什麽飯前不行洗手禮?」耶穌回答說:「你們用遵守你們所發明的傳統,來代替遵從天主和祂的話語。」

當他們返回家中,門徒對耶穌說:「你說話時要更小心,因爲你的話使他們起反感。」耶穌回答門徒說:「由他們吧!他們是瞎子,且是瞎子的領路人。」他們是瞎子,因爲他們自己發明了一個天主的圖像,一個和他們一模一樣的天主,一個判官,一個劊子手。他們不想讓自己的眼睛睜開。他們面前有一個完美的圖像,即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雅各伯的天主,他們不想讓自己的眼睛被打開,他們自視爲人民的嚮導,結果所有人都落入坑中。

同樣嚴厲的宣判也出現在《若望福音》第九章,耶穌在治愈胎生瞎子時說:「我爲了判別,才到這世界上來,叫那些看不見的,看得見;叫那些看得見的,反而成爲瞎子。」在場的法利塞人明白他是指他們,就對他說:「難道我們也是瞎子麽?」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如果是瞎子,就沒有罪了;你們應該睜開眼睛。但你們却說你們看得見,那麽你們的『盲』仍然存在,因爲你們堅信你們看得見。」

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門徒身上,這是耶穌想要說得很清楚的,因爲經師和法利塞人已經死了,已在仁慈的父的懷抱裏,但耶穌不希望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他的團體內。在早期教會中,門徒們在他們中間被稱爲「已開明悟的人」。在洗禮中,他們的眼睛被打開了。福音、基督開了他們的明悟;他們被稱爲「hoifotistentes」,洗禮堂、洗禮池被稱爲「fotisterion」,即他們開明悟的地方。受洗後,基督徒不再朝拜外邦人眼中的天主形象,這是人們發明的偶像,而是朝拜真天主,即他們在納匝肋人耶穌身上所看見的那一位。

同樣,今天,通過福音,我們繼續注視納匝肋人耶穌。在他們的眼睛被打開之前,他們沉浸于這個世界的現實,即物質的現實,對他們而言,只有這個世界的物資、快樂才有價值;然而現在,他們以正確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的事物,他們知道如何給這個世界的現實以正確的價值。《厄弗所書》第五章中說:「從前你們原是黑暗,但現在你們在主內却是光明,生活自然要像光明之子一樣;光明所結的果實,就是各種良善、正義和誠實(甚至不提通奸,或各種不潔、貪婪、粗俗、侮辱、瑣事……它們甚至不能從受洗者的嘴裏被聽到,因爲他們現在是光明,而光明是良善、正義、誠實)。」

然而,基督徒,門徒,必須始終牢記,雖然他們已經開了明悟,但他們永遠不能成爲嚮導。唯一的嚮導是基督及其福音,這是門徒們必須始終呈現的嚮導。所有人都必須始終跟隨這嚮導,參照其福音。即使是最好的門徒,他們的視綫也很容易模糊,從而回到以前的狀態,按照這個世界的標準來推理,爲他們從前所譴責的事情辯護,吹擂他們從前所羞于啓齒的事情。《智慧篇》中說得很好:「有死的人的思想,常是不定的,我們人的計謀常是無常的;因爲,這必腐朽的肉身,重壓著靈魂。」在我們內,總是有保祿所說的「肉性」的衝動,與聖神的驅動相反。

因此,即使是已開明悟的人也不能引領別人,因爲他是軟弱且脆弱的,唯一的嚮導永遠是基督及其話語。門徒們面臨的第二個危險是,覺得自己是個老師。門徒既不是嚮導,也不是老師。事實上,耶穌禁止所有這些名號。你不能稱某人爲父親、老師或嚮導,因爲如果你給他這些名號,那麽你就開始信靠他,你就會像法利塞人和經師一樣。

老師只有一個;嚮導是基督,他必須走在前面,而我們必須跟隨他的脚步。在兄弟姐妹中,我們互相鼓勵,但我們所有人都在默觀基督,而不是說我們中的一個人開始做嚮導。老師也只有一個,就是聖神。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告訴了我們這些,在《若望福音》的第十五和十六章:「當護慰者,就是我從我父那裏給你們派遣的,那發于父的真理之神來到時,他必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真理,教導你們一切,並要提醒你們我所告訴你們的,)爲我作證。」耶穌的意思是,我們內有一位老師;這位老師就是賜給我們的聖神。在任何時候,祂都在向我們提議我們必須做出的選擇,即符合我們天主子女身份的選擇。

聆聽這個聲音是一個令人愉快的經驗,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且應該這樣做。例如,我剛剛提到的耶穌在其開啓傳教生活的演說中所說的話;他說我們必須愛我們的敵人,必須對傷害我們的人行善,把我們裏面的衣服也給那偷我們外衣的人。這有悖于這個世界的邏輯,但如果我們稍作反省,我們會聽到內心有一個聲音說:「他是對的,按他說的做,你就會成爲一個真正的人。」當我們聽到這個聲音時,它是聖神的聲音,是主的聲音,是唯一的主的聲音。我們不能成爲老師或嚮導,因爲我們是盲目的,脆弱的,我們的視綫容易模糊。

《格林多後書》第四章中說:我們有一個大寶貝,就是福音;我們有幸發現這寶貝,並將這寶貝拿在手裏,但我們是在瓦器中存有這寶貝。我們是由脆弱的、不潔的泥土造成的。讓我們始終牢記這一點,我們中沒有人能把自己設定爲嚮導或老師。即使在基督徒團體中也有脆弱和痛苦的兄弟姐妹,我們該如何做?

讓我們聽聽耶穌告訴我們什麽:

「怎麽,你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你眼中的大梁,倒不理會呢?你怎能對你的兄弟說:兄弟,讓我取出你眼中的木屑吧!而你竟看不見自己眼中的大梁呢?假善人啊!先取出你眼中的大梁,然後才看得清楚,以便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

你肯定注意到在耶穌的這段話中,堅持使用了「兄弟」一詞:「你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你怎能對你的兄弟說:兄弟,讓我取出你眼中的木屑吧」;「先取出你眼中的大梁,然後才看得清楚,以便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耶穌四次使用這個詞。

我們知道,「兄弟」是早期基督徒最普遍的對自己的稱呼。因此,耶穌不是對外人、外邦人講話;他是對基督徒團體的成員講話。從這個隱性的標記中,我們也看到了路加時代的團體的問題,這些問題與我們的問題沒有什麽不同,聖史用主的話光照這些問題,這些話也是對今天的我們說的。

首先,「你爲什麽只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我們的眼睛本能地停留在不好的東西上,停留在缺點上,因爲它困擾著我們。在基督徒團體中不應該有某些行爲。耶穌說:你們爲什麽注意這些?他沒有說:因爲你謙卑地試圖幫助你的兄弟看清楚;沒有,他說:你已經注意到了。在你對你兄弟的問題感興趣之前,首先,你必須檢查你自己是否看得清楚;先取出你眼中的大梁。

我們很容易注意到經師和法利塞人的這個缺點。如果我們去看《瑪竇福音》第23章,我們會被告知,這些人以薄荷和茴香交了什一稅,但他們却忽略了公義與仁愛。這是他們眼中的大梁,然後他們注意到了木屑……也就是「薄荷和茴香」。馬爾谷說他們是盲眼的嚮導,過濾掉小蟲子,却吞下駱駝。這裏又是大梁和木屑。

將其應用到我們的時代就更爲微妙了,但我們還是試著想一想。在十字軍東征中,人們蒙召爲那些使用刀劍的敵人獻出自己的生命,這麽可能?讓我們也想一想最近的上個世紀的世界大戰,基督徒們不是在爲用一桶肉煮湯是否是彌天大罪的爭論而互相厮殺嗎?大梁和木屑。或者那些在美國開展反對交際舞運動的人,對該國存在的奴隸制却沒有質疑,沒有懷疑。

耶穌說,關注兄弟姐妹的小問題、缺點及所犯的錯誤的人,是假善人。耶穌並不是說我們不應該幫助我們的兄弟姐妹清潔眼睛,而是說關注污點的人是假善人。「Hypocrités(假善人)」在希臘文中是指演員、喜劇演員;那麽我們想知道這些演員扮演的是什麽人物角色,也就是說,那些如此行事的人,那些留意錯誤的人,他們扮演的是什麽角色?

他們扮演天主;他們心目中的天主的行爲和他們的一模一樣,他們扮演得很好。法利塞人所宣講的天主,經師們仍舊相信的天主,是留意所有錯誤的天主。祂對所有錯誤,對人們的行爲,都很關注。他不會放過任何罪惡;他留意一切。這些喜劇演員就如他們所信的天主一樣行事,他們很好地扮演了他們在舞臺上的這個角色,但這是一個糟糕的角色,天主不想自己被演繹成這樣,因爲他們給祂戴上了一個褻瀆的面具。

這裏我們有一個問題:如何在基督徒團體中分辨出那些看得正確,從而可以幫助我清潔眼睛的人,儘管他們不是老師或嚮導,但我可以從他們那裏聽取建議?我如何知道我可以信任誰,以及什麽是正確或錯誤的建議?通過今天福音的最後兩個圖像,耶穌提供了辨別的標準,指明誰跟隨主,並聽從聖神的聲音,誰是相反的,即不跟隨主,不聽從聖神,而是聽從肉軀。現在,耶穌給我們提供分辨的標準,

讓我們來聽聽:

「沒有好樹結壞果子的,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的。每一棵樹,憑它的果子就可認出來。人從荊棘上收不到無花果,從茨藤上也剪不到葡萄。善人從自己心中的善庫發出善來,惡人從惡庫中發出惡來,因爲心裏充滿什麽,口裏就說什麽。」

眼中不僅是大梁,僅是一個斑點就會給人帶來了很多麻煩。我必須找到一個人……我怎能認出誰能幫助我?因爲我可能會找錯人,找到一個眼中有大梁的人,那只會傷害我。並且,如果我意識到一個兄弟,一個姐妹,我的同路人,已經看不見基督這位嚮導了,已經偏離了道路,需要幫助,那我該怎麽辦?

這些都是問題。我怎樣才能認出可以信賴的真門徒呢?對于這個問題,耶穌用了兩個圖像來回答。第一個是結果子的樹;如果是一棵好樹,它就會結出好果子;耶穌說,觀察果子。樹是聖經中的圖像;我們記得聖咏第一篇中說:義人就像植在溪畔的樹,準時結果,枝葉不枯,正是因爲它把根扎在水邊。耶穌說,你可以相信那些把根扎在天主聖言這活水裏的人;你不能指望那些不參考福音,而根據這個世界的標準或僞啓示來推理的人結出美麗的果實,宣講美好的訊息。

他還說,你必須看到的果實是無花果和葡萄。它們是應許之地的産物,是天主期望從祂子民那裏得到的果實的圖像,即無花果樹的甜美,葡萄帶來的喜悅,因爲葡萄可釀成葡萄酒,而葡萄酒象徵喜樂。這些是你必須看到的果實。如果你走近你的弟兄,他的話語給你帶來喜樂與希望,使你經驗到天父的愛和仁慈,那麽你就找對了人,他能够幫助你。

耶穌還告訴我們要非常小心,因爲,也許有一個在生活中迷失的弟兄,他走近我們的基督徒團體,尋找光明、接納、理解和愛,耶穌要我們注意,使此人不會找到荊棘,不會感到受傷、被審判和被譴責,而只找到好的果實:溫柔、愛。

第二個圖像是心中寶庫裏的寶物。耶穌要求檢查你弟兄心中裝的是什麽。這很容易知道,因爲言語可以揭示出內心;心裏裝著什麽,嘴上就說什麽。如果一個人只談錢,談生意,說體育,說閑話,那麽就意味著他心裏充滿了這些東西。佛教徒會按照佛教的標準說話;穆斯林會以穆斯林的邏輯推理;外邦人會以外邦人的邏輯推理……你不能指望他們按照福音的標準說話。

真正的基督徒不僅通過其作爲,而且通過其言語,而被識別;如果他們的話來自一顆充滿福音的心,你會立即察覺到,因爲他們根據福音來判斷,參考福音來給出建議;他們提出福音的、勇敢的、有挑戰性的、英勇的選擇,而且最重要的是,從他們的嘴裏只說出愛的話語,因爲他們的心充滿了仁愛,就像天父一樣。

祝大家主日好,並過好新的一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