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四主日
路4:21-30
Fernando Armellini神父的講道詞
大家主日好
今天的福音是上個主日福音的繼續。上個主日,耶穌在納匝肋的會堂裡宣告了有關其計劃的演講:“上主的神臨於我,因為祂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囚犯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複明,向受壓迫者宣告自由——宣佈上主悅納人的禧年!”以一種新正義——無償的愛為根基的世界。
注意到在這個計劃中,耶穌沒有包括任何宗教活動,祂沒有宣講任何教條。祂宣告了一個新世界的誕生。在舊世界中被排斥的人,總是在邊緣的人,總是在歷史邊緣的窮人們……這些人在耶穌將開始的新世界裡將被放在中央。壓迫者必須改變,受壓迫者得到了釋放;消除了各種形式的人的統治,因為不僅是被壓迫的人變得不像人,那些壓迫弟兄姐妹的人更不像人。害怕天主的一種壓迫也要被消除。
然後,耶穌說:“我將用我的聖言打開那些盲人的眼睛,他們因他們的激情而盲目,因受金錢的吸引和控制別人的欲望而盲目。他們是盲人。我將用我的聖言開啟你們的眼睛。”
那是一個新的正義。不是那些在舊世界裡感覺自在的人所宣講的,“各得其所”;一個富有的人將總是富有的,他將能夠壟斷這個世界的財物;每個人擁有他們可以得到的。不是的。天主的新正義是人們感覺到彼此的聯繫,他們感覺到他們是同一天父的子女。在這世界上他們什麼都沒有,因為一切都是天主的,他們得到的一切都是從天主來的禮物,要和別人分享。天主的這個正義認為大同的弟兄之誼是不再有種族的區別。所有人都是同一天父的子女。沒有人是不潔的。每個人都是天主所愛的。
最後,祂宣報了一個“禧年”,不是一年365天,而是存留到永遠的一年。新的時代,真正的人的世界,是無償的愛的世界。這是耶穌在納匝肋所做的關於其計劃的演講。一個強烈的,挑釁的,新的宣講。現在我們問自己,在會堂中的人對這一演講的反應如何。
讓我們聽聽他們的反應:
祂開始對他們說:“今天,你們聽到的這段經文應驗了!”眾人都稱讚祂,對祂口中說出的恩寵之言感到驚訝,就彼此說:“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
福音作者說了一句令人困惑的話:“眾人都稱讚祂。”為什麼令人困惑?因為很顯然,似乎在會堂裡的人都一致同意,即為祂關於其計劃的演講喝彩。但這樣解釋,無法理解後面發生的事。其實,他們立刻生耶穌的氣要把祂推下峭壁,因這城建在山上。為什麼還提到祂的父親若瑟?納匝肋居民的驚訝是由於耶穌宣告的“恩寵”的話。“恩寵”的話語可以被理解為“有趣、親切、甜蜜的、令人愉悅的話語”,但如果是平靜的話語,為什麼會有強烈的反應?
問題就在於耶穌的訊息不是溫和的。這是一個挑釁的,令人不安的訊息尤其為納匝肋居民中的傳統思想主義者而言。因此,耶穌沒有在祂自己的村莊開始祂的公開生活,而是去了別的地方,祂搬去了葛法翁。耶穌這樣的搬家肯定讓納匝肋人不高興。耶穌為什麼離開祂的村莊?
我們很快就會明白。聽眾被激怒是因為耶穌觸及了他們的敏感。宣告“恩寵”的話語。為了理解這恩寵的意義,我們記得《路加福音》的另一處(有些翻譯得不對),在《路加福音》6:32,我們記得耶穌的這些話:“如果你們只愛那些愛你們的人,有什麼可讚賞的呢?連罪人也愛那些愛他們的人!”有的翻譯說成是“功德”,希臘原文說的不是“功德”。在《瑪竇福音》中有關於“功德”的論述,而在《路加福音》中說的是:“Ποία ὑμῖν ὑμῖν” = poia humín jaris, 意思是:“你們的饋贈在哪裡”。“如果你們只愛那些愛你們的人……這是大家都在做的……你們愛的饋贈在哪裡?如果你們只善待那善待你們的人,你們的饋贈在哪裡?你們無償地做了什麼嗎?你們只是做大家都在做的。如果你們只肯借錢給那些能夠償還的人,你們白白地做了什麼嗎?這些是正常的事,自然而然,發自人的本能。
耶穌說的是:這裡我提議一個恩賜的生命,一個來自新天性的善的生命。你為什麼做好事?因為你從只做善事的天父那裡領受了祂的本性。“愛仇敵”,白白做好事,你將成為至高者的子女,因為祂將祂的恩賜顯示給那些不配得的人,給那些不感恩的人,那些邪惡的人。這就是新的東西。這就是“恩寵”。
讓納匝肋居民惱羞成怒的是耶穌宣告的恩賜,他們不能接受。我們將更好地理解在納匝肋發生的事,如果我們考慮到下面的情形。在週六的禮儀慶祝中,第二篇讀經是取自先知書中的一本,納匝肋是一個小鎮,他們沒有所有的先知書,但即使是最小的會堂也有大家最熟悉的《依撒意亞先知書》。因為要連續地讀,不斷地重複,他們幾乎都背會了。當讀先知書的時候,至少需要讀三節。
耶穌所用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經文,被讀到最多的經文之一,大家都知道的。聽眾的惱火來自哪裡?因為耶穌沒有讀三節,他們都非常清楚,而是只有一節半。人們期待耶穌繼續……你們可能想知道耶穌引用的《依撒意亞先知書》中的經文接下去會是什麼。耶穌說:“祂派遣我宣告釋放……禧年!”祂在這裡停下了。人們期待祂繼續說:“……我們的天主報復的日子。”耶穌沒有說這個,其他人在等耶穌繼續念這一段。
他們受了很多苦,受亞述人和巴比倫人的壓迫。他們期待天主來懲罰那些幾百年來一直壓迫他們的外邦人。他們記得預言說那一天,“達味之子將統治全世界,統治所有的民族,那將是我們天主的報復。”他們期待天主將找他們來算帳。耶穌停在了“禧年”那裡。天主顯示了祂的恩賜,完全無償的愛。不再有懲罰。祂的“恩寵”的話語包含這一前所未聞的訊息,無法被這些思想傳統的人接受。
這種恩賜是納匝肋人耶穌的訊息之中心,天主愛的恩賜,今天仍然使很多人震驚。不再有懲罰。天主沒有報復那些作惡的人和那些不明白祂所指的生活方式的人。這些人是你必須愛和幫助的人,因為他們走錯了路。不是懲罰他們。
我們也理解若瑟的指涉:“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在猶太文化中,“兒子”是延續父親生命的人,延續他民族的傳統。當提到“某人的兒子”時,不僅是說“出於誰”,而是“相似誰”,延續他父親的價值觀。瑪竇稱若瑟為“一個義人”。在以色列,一個“義人”指什麼?他是一個遵守法律五書的人,法律和傳統的忠實奉行者。《路加福音》記載納匝肋人耶穌的家人是傳統主義者。從開始,他談到了瑪利亞和若瑟他們去聖殿取潔;福音作者提到他們那樣做是為了遵守傳統和梅瑟的法律,“就如在上主的法律中所寫的,奉獻犧牲,上主法律規定的兩隻鴿子”。
這是一個忠於傳統的家庭。福音作者說每年復活節,他們去耶路撒冷。這是一個傳統的家庭。若望福音提到“主的弟兄”,所以,祂的近親不相信祂因為祂偏離了祂民族的思想。耶穌宣告了一些祂的民族無法接受的事:接受所有人,沒有希伯來人和非希伯來人的區別。這是大同主義的宣報的開始;向所有人宣報天主的愛和恩賜。
這裡我們開始理解福音作者的意思,以及作者強調“眾人都稱讚祂”的用意。其實,不是“贊成”,而是“他們都同意確定說耶穌已經離開了傳統”。換句話說,祂是個異端。面對祂的人民的這種反應,我們問自己:“耶穌要怎麼辦?”你會返回去,更正祂的言論嗎?
讓我們聽聽:
祂對他們說,“你們肯定要對我說這句俗語:‘醫生,醫好你自己吧!’也會說:‘我們聽到的禰在葛法翁所做的事,禰也該在自己的家鄉做啊!’”祂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一位先知在自己家鄉是受歡迎的。真的,我對你們說,在厄裡亞的時代,以色列有許多寡婦。天旱不雨達三年六個月,遍地大饑荒,厄裡亞沒有被派到她們那裡,卻去了漆冬地方匝爾法特的一個寡婦那裡。在先知厄裡叟的時代,以色列有許多麻風病人,他們無人得到潔淨,只有敘利亞的納阿曼被治好了。”
兩位主教會晤。一個主教住在基督徒受迫害的地方,另一位主教問他:“你在受迫害的地方如何活出基督徒的身份?”主教沉思片刻,然後跟那位主教說:“我不明白,如果沒有迫害,你怎麼活出一個基督徒的身份。”一個宣講真正福音的人肯定會有不被接受的經驗,祂的訊息會被拒絕,這訊息困擾舊世界的邏輯。
耶穌在納匝肋有這種經驗。可以理解那些和舊思想有聯繫的人拒絕祂的訊息。耶穌做了什麼?耶穌沒有試圖緩和緊張,化解分歧,並解釋說一切都是出於小誤會。不是的。祂沒有退步。祂必須提出這個讓人心煩意亂的新邏輯,人們有這樣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祂引述了兩位辜負納匝肋人期待的先知。所以,祂讓自己和納匝肋人的信念保持距離,駁斥他們的夢想,譴責他們的幻想。人們期待外邦人受懲罰,然而,耶穌引用了厄裡亞和厄裡叟,這兩位先知否定了這些期待,因為他們幫助了外邦人。
現在考慮到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我想為傳道員作一個反省。對傳道員,有一個常常重複的現象。人們試圖抓住他們讓他們滿足自己的期待。有時人們認為能幹的傳道員是不挑釁,不擾亂,說人們喜歡聽的話,說人們一直認為公平的,一直在做的事情……然而,傳道員不應該取悅人。他必須宣講基督的聖言,而不是講人們期待的話。他們不該助長一個不友好的宗教……某些傳統與對基督的信仰沒有多大關係,或根本沒關係。很多次,傳統只是可憐的信仰唯一的殘餘物,儘管那是人們喜歡的。宣講者必須對福音忠實,而不是忠於人們的期待。
這是從納匝肋傳給我們的重要訊息;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和祂的所行。祂沒有退步為贏得人們的同情。福音必須被真實地宣講出來,可以被接受或拒絕,但不能串改。我理解人們喜歡某些東西,但是你們必須宣講耶穌要你們宣講的:這個新世界,天主無條件的愛。宣講者必須和耶穌一樣願意接受失敗,但他不能為了取悅聽眾而串改福音訊息。
我提到耶穌引述兩位大先知來肯定祂的立場:厄裡亞和厄裡叟。厄裡亞做了什麼?當以色列有饑荒的時候,他沒有幫助以色列的寡婦,而是以天主想要給的恩賜去幫助這個外邦婦人——他給她食物。她是一位外邦婦人。我們不知道她是好人還是壞人,但她不是一個以色列人。這就是一個標記:天主的恩賜藉著先知,沒有賜給祂自己的人民,而是在那種情況下,轉向了一個外邦人。這是天主對人沒有分別心的標記不同的民族、種族、部落……為天主而言,所有人都是祂的子女。
厄裡叟做了同樣的事:在以色列有很多癩病人,但他治好了阿拉美的癩病人,大馬士革國王軍隊的司令。這個癩病人朝拜“Benadad”“Adad Rimon”這是大馬士革的神,所以,他不朝拜以色列的天主,儘管最後,他明白生命和治癒只能來自上主。所以,耶穌引述了這兩位先知來表明以色列的天主歡迎每個人,他是眾人的天主,無償地愛所有人。
在那個時刻,納匝肋的居民明白了耶穌想說什麼:以色列不是天主對亞巴郎和他的後裔所做許諾的唯一領受者。他們也知道耶穌為什麼離開納匝肋,因為如果祂留在那裡祂將浪費光陰。納匝肋人不明白也不會改變他們的心智;他們不會接受福音的新。他們封閉在自己排外主義的思想中。他們認為他們是天主之愛的唯一領受者。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現在看到納匝肋人的最後反應。讓我們聽聽:
會堂裡的人一聽這話,都怒氣填胸,起來把祂趕出城外,帶到山崖上;因這城建在山上,要把祂推下峭壁,祂卻穿過他們中間,徑直走了。
是耶穌的“恩寵”的話惹怒了納匝肋的會眾。這對他們狹隘的宗教觀念是一個挑戰。耶穌被趕出了村子。如果他們沒有把你踢出去,說明你和人們想的一樣。福音中的村莊有一種負面的含義。它指的是對傳統的執著,不想改變,甚至在從天主而來的先知給他們帶來新的訊息時,他們封閉自己。這是福音中“村莊”的圖像。
其實,我們記得當耶穌治好聾啞人時,祂做了什麼?聖瑪爾穀說耶穌帶他離開人群。所以,開啟耳朵並開始以新的方式講話需要離開眾人所說的,眾人所做的。你必須離開這個鎮。當耶穌治癒貝特賽達的瞎子時,祂帶他離開村子,最後告訴他:不要回到村子裡去。“起初你沒有看見,現在我恢復了你的視力。如果你回到你原來的想法,你將再次失明。”這是我們看到的耶穌作為福音的宣講者的第一個圖像。被打敗,被排斥。耶穌和祂的訊息不受歡迎;人們不喜歡。
作為福音的宣講者你必須謹記在心,因為如果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沒有發生在你身上,你應該問自己:我的訊息體現了真正的福音嗎?或者我只是尋求說人們所期待的、人們想聽的話?福音結尾說耶穌穿過他們中間走了(人們要把祂推下峭壁,因這城建在山上)祂卻穿過他們中間,徑直走了。
其實在納匝肋沒有山。他們想把耶穌從哪個山上推下去呢?這是一個比喻的山。納匝肋的居民把他們自己鎖在那裡,那些不符合他們思想的人就會被扔出去,摔得粉碎。福音作者說,“祂卻穿過他們中間,徑直走了”,這是什麼意思?徑直走了……這不是耶穌奇跡般的消失了。這語言是隱喻的,而且非常重要。這是福音作者想給他的基督徒團體一個安慰和希望的訊息:宣講真正的福音要受到迫害,他們將遭遇反對、敵意、不理解。他們必須考慮到這一點,但他們必須有這種信念,確信:如果你忠實於納匝肋人耶穌宣講的福音,你將繼續走你的路,保證你的生活將成功。你做的工作將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痕跡。
祝大家主日好,並過好新的一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