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4, 2024

路 24:1-12 - 復活前夕守夜禮—聖周六

 復活前夕守夜禮——聖周六
 
路 24:1-12
 

Fernando Armellini神父的講道詞

 

    祝大家復活節快樂!


    當今致力於社會領域的基督徒受到了高度的尊重和讚賞。我們可以發現,每當有需要,或是出現困難的時候,基督徒會受耶穌福音提議的驅動而施予援助。這是教會給自己的一個美麗的形象,但它並不完整,它是局部的。神職人員和基督徒都爲自己能實踐主所提出的崇高的生命提議而感到自豪,他們不怕面對其他的人道主義。想想耶穌關於「真福」的教導,祂那甚至要愛敵人的「無條件的愛」的誡命。


    一種無償的愛,耶穌真正觸及了道德頂峰。歷史上,沒有其他智者的建議可以超越耶穌的提議所到達的高度。你無法到達更高的層面。許多人,甚至是基督徒,可能會受誘將自己的信仰局限於這麽美的教導,即耶穌用其言語和生命所給予的教導。其實,我們聽到,許多基督徒適應於一種說法,非信徒也會這麽說,即是:重要的是做好事。那麽,受不受洗就無所謂了。所有宗教都一樣好。


    這裏,我們試著問自己一些問題。基督宗教就只有崇高的道德建議嗎?或是還有其他東西?基督宗教是否回答不了所出現的最深層的問題?當我們靜默時,基督宗教是否無法對這些深層問題作出回答?它是否只限於那個「無條件的愛」的偉大訊息?還有一個問題: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是我們整個命運的終點,是我們所有的歷史嗎?那麽結果將是,除了回憶,我們所做的好事不會留下任何東西。


    然後我們問自己,我在這個世界上所得到的和所付出的愛,是否注定要和我一起消失?如果教會無法回答這些問題,我相信,即使是她的整個道德提議,也不會長期存留。其實,如果我們反思一下,也就是,當我們想要做一些善事時,我們想到所有這些善事都不會留下任何痕迹,那麽,什麽都不做的誘惑就會非常强烈。我們會很容易滿足於當下所提供給我們的東西;傾向於把握享受生活的機會,把握眼前能給予我們滿足感的東西。而對於做一些偉大之事,做這些事最終不會留下任何東西的想法,使我們感到沮喪。


    如果生命只是生理生命,我們就會問自己:是否值得做出犧牲,是否值得關注他人,我們就會有之前所提出的問題。而我們生命的全部意義就在於這問題的答案。這問題就是:耶穌,這位給我們留下了這麽美的教誨的人,他仍活著還是死了?他是活著,還是被這個物質世界吸收了,只留下關於他的歷史的美好回憶?因爲只有耶穌仍活著,所賜予我們的生命才不會消失,才具有永恒的價值。我們整個生命遵循祂的生命提議方有意義。這樣,喜樂、悲傷、年輕、年老,甚至死亡,都獲得了完全不同的看待,以另一種視角,有另一種意義。


    那麽,至少在復活節,在參加守夜禮的基督徒的臉上,應該閃耀著獲得答案的喜樂之光。耶穌仍然活著。死亡已經被打敗,我們不再害怕,因爲死亡的時刻,也就是我們重新誕生的時刻,是我們感受到復活之光的確切時刻。


一周的第一天,天還很早,婦女們便携帶預備下的香料,來到墳墓那裏。福音經文一開始就說明了時間,那是一個清晨。太陽和新一天的光亮正在出現,照亮了夜晚的黑暗。


    這似乎是對籠罩在人類身上的黑暗的描述,人類還未找到以下問題的答案:這個世界是唯一的嗎?當我們過完此生,我們會否永遠消失?這是人類頭腦中濃重的黑暗,是非常漫長的黑暗。現在,新的一天到來了。婦女們帶著香料去到墳墓。我們可以問自己:她們期望在復活節的早晨找到什麽?遺體。目的是要做防腐處理,將它做成木乃伊。這些爲了留住心愛之人的渴望而做出的嘗試,是爲了戰勝死亡嗎?


    實際上,防腐或製作木乃伊意味著爲死亡的勝利建造一座紀念碑。按照以色列人的觀念,死亡是人的命運。這是這些去墳墓那裏的婦女腦中的觀念。她們期待什麽?她們去找遺體。當我們閱讀舊約時,我們發現,直到公元前兩三個世紀,以色列人的觀念與古代中東其他民族的,以及整個希臘、羅馬世界的觀念,沒有什麽不同。


    埃及人是個例外,他們一直相信人類生命的延續性。對以色列人和其他民族來說,死亡是必然的。死亡的含義是什麽?是指死者在世生命的結束,它有各種不同的稱呼。希伯來人稱它爲「sheol」,可能源自動詞「shaal」,意爲「召喚」。它給人的印象是:墳墓、岩石中挖出的洞穴,遺體就放在那裏……當我們觀察它時,它似乎有個口在呼喚並等待著每個人。


    人類的命運就是進入那個岩穴。他們稱它爲「sheol」。希臘人稱它爲「hades」,Pluto神和Persephone一起統治死後的世界。而在拉丁語中,所用的詞是「inferus」,不是「地獄」。「inferus」的意思是指下面的地方,地下。這是所有民族的亡靈世界,除了埃及人。他們想像它的特點是黑暗;死者像幼蟲一樣生活在灰塵中,像影子一樣,他們像僵尸一樣在寂靜中游蕩。


    這就是死後世界的生命。人並沒有完全消失,但這不是生命。那是一種「不是生命的生命」。你必須記住,按照所有古代人的概念,我們都會在那裏結束:所有的國王、乞丐、地主、奴隸,老人和年輕人,好人和壞人,那裏沒有天主對每個人的審判。在那裏,「生命」對于每個人而言都是一樣的。死後,好人沒有獎賞,惡人也不受懲罰。總而言之,人們懷著自信看待惡人的死亡,這在聖經中也有記載,這並不是因爲惡人會受到懲罰,而是因爲儘管惡人自認爲是超人,在這個世界曾是一個「老闆」,他最終也必須像每一個人一樣,經歷生命的消散。


    我們在聖經中還發現,以色列人並不認爲從我們的世界到死亡世界的這一步是可怕的。這是一種自然狀况。下到「Sheol」的人的唯一問題是,他是否可以享滿天年才進入那岩穴。年老者已享天年,現在要去見他的祖先了。因此,《創世紀》這樣描述亞巴郎的死亡:「亞巴郎壽高年老,已享天年,遂斷氣而死,歸到他親族那裏去了。」(創25:8)


    自然,希伯來人和我們一樣,熱愛生命。當受危險威脅而過早死亡時,他們會怎麽做?(我想我們也會這麽做),他們會去找主,這樣,主就不會讓他們這麽快進入那岩穴……讓他們在世上得享天年。我們可以在聖經的許多經文及聖詠中找到這樣的祈禱,我們也可做這樣的祈禱。所以,《德訓篇》第51章中,說:「使我脫離了陰府的最深處……(陰府之門就是「sheol」之門,也就是你們在背景中所看到的)……上主啊!當時我想起了你的仁慈……上主,你是我的父,我呼求了你;求你在我危難之日,不要離棄我……」(德51:7-14)「你由陰府中把我救出,又使我安全復生……(詠30:4)我不只是接近那要吃我的口,而是已經進入,但你救了我。」


    顯然,某個疾病已經幾乎將他帶到了「inferi」裏面,也就是「sheol」裏面。還有:「上主,我一向你呼號,我主,你便醫治了我」(詠30:3);「你由陰府中把我救出」。「當我已經在裏面的時候......你將我帶出。」這是所有民族的觀念,即使那些到墳墓那裏去的婦女,也有這樣的想法。以色列與其他民族之間只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對外邦人而言,在「hades」,Pluto神統治死者的王國。對埃及人來說,太陽神Ra在黃昏時向西方前進,在夜間照亮死者的世界。而以色列的天主,與死者的世界毫無關係。


    以色列的天主是生命的天主,祂不踏入陰影的王國,那裏沒有神。所以,我們可以理解聖詠中的許多祈禱,一個患病的人對天主說:「不要讓我進入陰間,因爲這樣我將無法讚美你……你不再接收我的讚美,因爲你與這個死亡的國度無關。」人類從來沒有屈服於這種命運,屈服於這種幼蟲的生命。在公元前的幾個世紀裏,他們開始發展這種觀念。我們知道,幾個世紀以來,希臘人開始談論靈魂的不朽,談論留下的物質與繼續生存的靈魂之間的區別。


    這種想法沒有被希伯來人接受,他們中傳播著另一個信念,不是在所有希伯來人中,只是在少數人中。因此在法利塞人中有復活的觀念。但他們是如何理解這復活的呢?認爲是回到原來的生命體。於是,就有了不同的意見。有些人認爲,只有義人才能復活,惡人不能。但是,都認爲是回到原來這個生命體。記得瑪爾大對耶穌的回答。她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時,他必要復活」,……因爲他是個好人。


    但這種「復活」並不能讓人很信服。幾百萬年後再回到這個生命體,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小心,因爲有些人,甚至是基督徒,也肯定了法利塞人的這種觀念。有一天,我們的弟兄會復活,會帶著我們留在墳墓裏的身體回來。但是那樣的話,會出現很多問題……「主拿走我的身體……要再給我。」這沒有什麽意義,當然,這也不是復活節的訊息。復活節與法利塞人所相信的復活無關。來聽聽復活節帶來了怎樣的啓示。(婦女們)見石頭已由墓穴滾開了。她們進去,不見了主耶穌的遺體。她們正爲此事疑慮的時候,忽然有兩人,穿著耀目的衣服,站在她們身邊。


    當婦女們到達墳墓時,她們發現石頭已經被滾開了。那塊石頭將活人與死人的世界隔開,有人把它移開了。


活人與死人的世界不應分開;而且,石頭被移開的事實,是在邀請婦女們進入裏面看一看。死亡的受害者不再存在,已經不見了。事實上,當婦女們進入時,她們並沒有找到主耶穌的遺體。這是個謎。注意:遺體不見了並不是復活的證明。


    婦女們的驚訝是可以理解的,沒有任何解釋,所以,經文中說:「她們爲此事疑慮」,她們什麽也不明白。從字面上看,她們發現自己沒有出路。正是在這個時刻,天主的回應出現了,聖史們以不同的方式進行了描述。馬爾谷說,婦女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人」……這有一個很美的含義。婦女們期望的是一個「沒有生命的生命」,一個老年人,但沒有,有「一個少年人」。聖史若望說,瑪達肋納看見兩個天使。瑪竇描述了這些婦女所目睹的一個可怕的場景。大地震……上主的一個天使從天降下,滾開石頭,坐在上面。這有關於對死亡的勝利。滾開石頭,坐在上面……就如一個勝利者。


    這些描述的不同很美,因爲它們表明聖史們不是在寫一個紀事,不是在描述物質層面所發生的事,一個可以核實的事,而是在記述來自天上的給婦女們的啓示。這些婦女有了一種切身體驗,但如何用人類的語言來表述這種內在的體驗,也就是,婦女們感受到了來自天上的光照,即耶穌還活著,聖史們只能用聖經圖像,如地震、光、白色的、天使、耀目的、兩人、侍衛。天主派祂的光去照亮這些婦女的思想和心靈,照亮死亡的奧秘。幾位聖史所使用的文學語言不同,但訊息是相同的。


    要理解聖史們用以傳達同一訊息的不同語言,我們必須牢記一個重要的觀察,因爲即使在今天,許多基督徒心中的概念仍然很模糊。他們認爲耶穌是從墳墓裏出來的,以他的肉體,物質的身體回到了這個世界,所以,可以通過感官來證實。耶穌的復活不是一個可以用感官驗證的事件,因爲這不是指回到這個世界上生活,不是指從陰府之口返回。即使是耶穌,也沒有從那回來。事實上,耶穌從墳墓中勝利出來的場景,即是,他打開墳墓,舉著十字架的旗幟離開……


    這一場景誕生於畫家們的幻想。沒有一位聖史叙述過這一幕……他們不能這樣做,因爲這不是一個可以用感官驗證的事件。如果耶穌以他的身體回到了這個世界,那爲什麽他沒有出現在耶路撒冷的大街上被人看見?那不是「復活」。那只是遺體的「複生」。「復活」是另一個實况。它是一個屬於天主的世界的事件,超越了感官,這就是爲什麽他們用不同的文學語言來叙述它。當我們想到復活時,我們必須想像到三個世界:首先是這個世界,即我們生活的地方;然後是陰府,死者的世界——我們已經在上面談到了;我們都必須進入那個死者的世界,因爲我們是人。這並不是一件壞事。這是我們的命運。


    如果有人從這個陰府回來,返回到這個世界,那他就是「複生」。這是可以驗證的。但這不是「復活」。如果你回到這個世界,這不是戰勝死亡,而是延遲了失敗,死亡這怪物最終會回來取走它的戰利品。什麽是真正戰勝死亡?什麽是「復活」?不是再次回到這裏,而是進入天主的世界——我上面提到的第三個世界。


    這種進入天主的世界的經驗,只能由來自天上的光所啓示。這種啓示由四位聖史以不同的語言來呈現。他們不是在記錄歷史。如果耶穌回到了這裏,那他們就是在記錄歷史。路加用的是什麽語言?他提到兩個穿著耀目衣服的人。這是一個聖經圖像。數字「2」,兩個人,意味著他們的見證是可靠的,因爲見證要被接受,需要兩個人。


    然後,穿著白衣。白色的衣服,意味著那些帶來這訊息的人來自於天主。他們就是天主對遺體不見了這一事件所給予的解釋。現在,讓我們試著理解從聖史路加的這個圖像所得出的訊息。


她們都害怕,遂把臉垂向地上,那兩個人對她們說:「你們爲什麽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裏了,他已復活了。你們應當記得:他還在加里肋亞時,怎樣告訴過你們,說:人子必須被交付於罪人之手,被釘在十字架上,並在第三日復活。」她們遂想起了他的話。


聖史路加注意到了婦女們的害怕,在聖經語言中,就是指婦女們經驗到了進入天主的世界,進入到一道光中,這光不屬於這個世界。她們做了什麽?她們把臉垂向地上。


    這代表了團體。很難讓自己被這光所籠罩。這是我們的經驗。我們很難接受這光,它向我們揭示了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意義。我們退縮至一個我們可以觸摸、驗證的現實之上。我們必須抬頭看,但是,婦女們反而看向地面。她們看錯了方向。之後,當耶穌進入天主的世界時,當他升天時,他們抬頭看天,同樣有兩個人,他們說:「你們爲什麽向天上看?往下看。」


    你們被賦予了建設由耶穌發起的新世界的使命。現在,你們必須將其實現……向地上看。他們總是看錯方向。首先,你必須向上看,以便領受那光,那是驅散一直籠罩人類的有關死亡之謎的黑暗的光。現在,我們知道人們的命運是什麽了。


    然後是那個聲音:因此,這兩個人的訊息被保證是來自天上的訊息:你們爲什麽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但這活人不是複生的人。如果是複生的,那是可以找到的,因爲他會回到這個世界。但他沒有。他沒有回到這裏。他去了第三個世界,去了最終的世界,也就是天主的世界。


    這是對死亡的勝利。他仍活著,圓滿、確定地活著。然後,婦女們開始明白,那墳墓,陰府,已經由天主的干預轉化爲一個懷抱,從那裏,新生命誕生了。天主是促成新生命誕生的酵母。「他不在這裏了」。她們在墳墓裏尋找他;他不在那裏了。並且,不僅他不在那裏,而且現在沒有人在陰府,因爲天主子已經進入那裏。耶穌讓我們體驗到自己是必死的凡人……因爲人不可能是別的。


    死亡是人的自然屬性。因此,我們必須進入這陰府,但有光:陰府是一個母胎,我們從這裏出生,進入天主的世界,進入真正的生命,最終的生命。當耶穌進入這陰府時,永恒的生命就進入了,陰府已經空了,他們都被引入了天父的家。繼續天主的訊息:「你們應當記得:他還在加里肋亞時,怎樣告訴過你們」。婦女們想見耶穌,就像我們今天一樣,但復活的那位,只能靠信德之眼來感知。對我們而言,依靠物質層面的看,我們在葬禮上能看到什麽?裝著遺體的棺木。這是物質層面的看,目光之外,我們什麽也看不到。而這裏,信德之眼使你看見不可見的,看見我們的命運。這啓示只能來自天上。


    這兩個人所說的訊息是:記住他所告訴你的。這始於信德之眼,它使你看見不可見的。這是對耶穌所說的話的記念。記住他的話,向他的話語敞開你的心,因爲這話是賜給心靈純潔的人的,可以讓人看見不可見的,看見天主。心靈純潔的人,是那些思想和心靈沒有傾向於世俗偶像,傾向於虛僞、表裏不一的人。心靈純潔的人已準備好領受這光。然後,這兩個人提醒她們,耶穌曾說過:他必須被交付於罪人之手,被釘在十字架上,並在第三日復活,進入天父的家。


    婦女們記住了這些話。從那一刻起,這些婦女就看見了耶穌的命運,也就是,他沒有留在墳墓裏。他的命運將是他的門徒及所有人的命運。最後的目的地是天父的家。婦女們從墳墓離開了。正是在那一刻,她們的心被打開了,有了對復活之主的信仰。正是對主的話語的記念,催生了這些事件。否則,這些將是荒謬的事件。心靈純潔的人,用信德之眼看見復活之主的人,覺得有必要去向兄弟姐妹們宣告。


(她們)從墳墓那裏回去,把這一切事報告給那十一門徒及其餘的衆人,她們是瑪利亞瑪達肋納及約安納和雅各伯的母親瑪利亞;其餘同她們一起的婦女,也把這些事報告給宗徒。


但婦女們的這些話,在他們看來,好像是無稽之談,他們不敢相信。伯多祿却起來跑到墳墓那裏,屈身向裏窺看,只見有殮布,就走了,心裏驚異所發生的事。婦女們離開了墳墓,跑去向門徒們報告她們的經驗。


    她們的名字是:瑪利亞瑪達肋納、約安納、雅各伯的母親瑪利亞。她們是認可這一見證的人,她們是第一批有這非凡經驗的人。


  門徒們的反應是什麽?他們不敢相信。這裏用了一個詞:「delirium(精神錯亂)」。他們認爲這些婦女精神錯亂,說胡話。「eros」 - 「delirium」,只出現在這裏。這是新約中唯一的一次。它給人的印象是,這些婦女所講的似乎很荒唐。這意味著「復活」的想法還沒有出現,甚至還沒有出現在門徒們的思想中。他們非常驚訝。他們對這個訊息毫無準備。


    這也是給我們的訊息。路加筆下的婦女及門徒們所走的路,就是我們的路。我們起初會認爲這個事件是一個錯覺。「不相信」是必然要走的一步,因爲,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很相信,那就意味著我們把「復活」和「複生」混淆了,那麽我們就會尋找證據。沒有證據。


    這有關於記住主的話,讓自己被這光所籠罩,打開我們的心,這心必須是純潔的。伯多祿起身離開,跑到了墳墓那裏。這意味著他在尋找;他不甘心沒有答案。他跑到墳墓那裏,屈身向裏窺看,只看見了殮布。他看到了死亡的標記,於是驚訝地退走了。他沒有相信……他走了;他也沒有否認,他開始了尋找這一真理之路。伯多祿什麽時候能得到完全的光照?恰恰是他要像婦女們那樣做的時候:打開他的心去理解經文。


    這是我們也必須走的信仰之路。這路必然要經過懷疑,但之後不會使人倒向這個世界的現實,而會使人繼續接受並重新思考主的話。這光告訴他:他(耶穌)說的是真理。他是對的。如果我們記住經文,像宗徒們一樣,我們就會向這新光打開我們的心,祂賦予我們整個生命以意義。


    祝願大家都能善度復活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