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4, 2024

路加福音22:14–23:56 - 基督苦難主日 - 聖枝主日

 基督苦难主日(圣枝主日)
 
路加福音22:14–23:56
FERNANDOARMELLINI神父視頻的抄錄

 

    大家好!


    今天的禮儀是路加所記載的主耶穌基督的受難始末,所有的福音作者都用了很大篇幅記述耶穌的受難始末。我們要記住,福音作者記載的並不是事件的詳細和年表,他們有另一個目標。他們想告訴我們這愛的熱情,告訴我們耶穌一生中所顯示出來的愛,尤其是在最重要的時刻,即當他完全捨棄自己時。


    福音作者希望所有讀者都參與這愛的故事。四部福音所敘述的大綱與基本事實都大致相同。在描述這愛的熱情時,每位福音作者都有各自獨特的細節和重點。每位福音作者描述特定事件或強調某些細節,重要的是為教理講授。正如我所提到的,今日研讀的是路加記載的耶穌苦難史。我們在今日的釋義當中會看到這些特殊的細節,即路加所感興趣的細節。


    我們開始的第一個主題是,關於建立聖體聖事時所發生的事。有一個細節,只有路加記述。


    時候到了,耶穌就入席;宗徒也同祂一起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棄的。你們要這樣做,為紀念我。”


    相信我們都對這建立聖體聖事的敘述很熟悉,但有一個細節,只有路加記述,就是耶穌的話:“你們要這樣做,為紀念我。”耶穌想說什麼呢?


    當然,分餅的儀式,這麼多世紀以來,我們在禮儀上重複舉行, 是因聖體聖事的建立。但不僅如此,“你們要這樣做。”耶穌想說什麼呢?當耶穌同祂的宗徒們擘餅時, 祂正是說:你們要知道我的一生,我的歷史,我立的模範,我把自己變成麵餅。我成為生命之糧,因為我愛你們,所以你們需要時,我就提供協助。“你們要這樣做,為紀念我。”意思是:我想你們把我所做的事生活出來,為兄弟姐妹們做生命之糧。如果我們不把這感恩祭中所慶祝的標記生活出來,那麼禮儀中的每一個動作就是一個空洞的儀式,甚至可能變成虛偽。我們的生活不能忽略所慶祝的聖體聖事的意義。


    宗徒中又起了爭論:他們中究竟誰是最大。耶穌對他們說:“外邦人有君王宰製他們;掌權管治他們的,要被稱為恩主;但你們卻不要這樣,你們中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為首領的,要成為服事人的。是誰大呢?是坐席的,還是服事人的?不是坐席的嗎?可是我在你們中間,卻是服事人的。”


    很多時候,在福音中,我們會發現不愉快的事情,現在,讓我們看一下宗徒的反應及耶穌出聲時的事情。這一次,那些宗徒們開始爭論:他們中究竟誰最大,誰宰製誰,誰管治誰,誰比他人優越。其實,這自我滿足的願望是天生的,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滿足我們每人這樣的需求?


    有兩種答案,第一個是人所建議的,當你表現出你的價值,而且你的地位越來越高的時候,你就會感到滿足,即使要踩踏別人。目的是得到首位,這樣你會很高興和滿足。這是第一個答案。第二個是耶穌的答案。你想做最大的,有滿足感,且有一個有意義的生命,並不是要向“上”去, 而是要向“下”去,並不是要獲得首位, 而是要做他人的僕役,要用愛去回應需要幫助的人。這樣做,你就是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這一點是我們很難理解的。我們要將某些榮譽稱號,某些尊敬、鞠躬,視為我們不需要重視的,無關緊要的標記。那也是耶穌的團體中不可有的。


    路加做了什麼?我們已經聽到有關在最後晚餐所發生的爭論事件,正是發生在建立聖體聖事之後。當時宗徒們應該決定去效法他們的老師,去做兄弟姐妹們的“食糧”,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反而在爭論:他們中究竟誰最大。這裡所用的希臘詞是“FILONEiKIA”, 意思是“喜歡排首位”。

福音作者將此爭論正好放在建立聖體聖事之後。其實,這些爭論在耶穌公開生活中發生過好幾次,但只有路加將此爭論正好放在建立聖體聖事之後,他到底想要帶出什麼訊息呢?他想讓我們明白,這個“要成為最小,為我們的兄弟姐妹們服務”的“命令”,就是耶穌生命提議最重要的方面。


    耶穌說:“為首領的,要成為服事人的。”放於這裡,有最大的價值,因為這些都是老師留給我們的忠告。而作為他的遺願,這些都是神聖不可侵犯,且永遠不能違背的話。


耶穌出來,照常往橄欖山去,門徒們也跟著祂。到了那地方,耶穌便給他們說:“你們應當祈禱,免陷於誘惑。”耶穌於是離開他們,約有投石那麼遠屈膝祈禱,說:“父啊!你如果願意,請免去我這杯吧!但不要隨我的意願,唯照你的意願,成就吧!”有一位天使,從天上顯現給耶穌,加強祂的力量。


    從路加所記載的有關主耶穌基督愛的熱情的第三個細節,我們發現有兩個特殊要素,只有這個福音作者描寫出來了。第一個是:在祈禱上的堅持。由讀經,我們聽到耶穌怎樣告訴祂的宗徒們:你們應當祈禱,免陷於誘惑。屈膝祈禱,說:父啊!你如果願意,請免去我這杯吧!無其他福音作者似路加一樣,提到耶穌在橄欖山堅持祈禱。為什麼?為了克服誘惑,即魔鬼的建議。剛才我們聽到,宗徒們選擇成為最小的是有難度的,因為我們的傾向是要向“上”爬,要被他人服侍,這是來自魔鬼的。沒有祈禱,魔鬼就會獲勝,正因為這樣,耶穌向宗徒們說:你們應當祈禱,免陷於誘惑。祈禱並不是要重複固定的公式,祈禱是將我們的心同耶穌的心持續連接。


    如果沒有祈禱,不同耶穌結合,魔鬼就會利用時機。第二個要素。當耶穌祈禱的時候,有一位天使來使祂堅強,因為耶穌正對抗魔鬼,借著祈禱同天父聯結,耶穌才能克服誘惑。他展示了該如何戰勝邪惡。


    究竟那位使耶穌堅強的天使是誰呢?聖經中提及的“天使”,並不是指擁有人形的精神體,出現在聖經中的人形或有翅膀的“天使”,指的是救贖的中間人。“天使”也可指人心中的光照,即祈禱時由天主而來的啟示。天使就是祈禱的效果。祈禱就是與天父的對話,這使耶穌明白了衪的死亡和捨生的意義。魔鬼提出耶穌的死亡是一個失敗,但在祈禱中,耶穌明白了祂的捨生就是新世紀的開始。這就是從天上顯現給耶穌的“天使”,加強祂的力量,為克勝內在的兇惡。如果我們要戰勝人性的軟弱或脆弱,需要像主一樣懇切地祈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克服魔鬼的誘惑。


耶穌在極度恐慌中,祈禱越發懇切;他的汗如血珠,滴在地上。耶穌從祈禱中起來,到門徒們那裡,看見他們都因哀痛睡著了,就給他們說:“你們怎麼睡覺呢?起來祈禱吧!免陷於誘惑。”


    由路加所記載的主耶穌基督受難始末的第四個細節,我們發現,只有路加記載了三個要素。第一個要素同耶穌的苦難有關。當我們提到“痛苦”,我們的理解是,一個人死前的最後一刻,但依據這個詞的詞源及這裡的背景,它是指運動員的競爭。福音作者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這個詞的。天使加強耶穌的力量之後,爭鬥開始了:“痛苦”開始了。自從耶穌開始其公開生活,正如我們在四旬期第一主日所聽到的,祂與魔鬼爭鬥,採用了與人們所想像的不同的途徑來戰勝誘惑。


    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一樣的誘惑,在生命中,有時我們所面對的誘惑就是“痛苦”,就是一場戲劇化的爭鬥,因為要應對非常痛苦的事情。因非常努力, 所以汗流如血珠。我認為我們在生活中可以驗證耶穌所經歷的一切。想一想,例如,當我們蒙召去寬恕一個嚴重冒犯了我們的人時,我們會有內心的爭鬥。這種冒犯不是小的,而是很嚴重的,是留下一生印記的暴力。這是一種內心的爭鬥。我們往往想憎恨,想傷害那冒犯我們的人,這是魔鬼的計畫。這是我們應該面對的一個真正的“痛苦”。只有深入祈禱,我們才能像耶穌一樣得勝。耶穌明白捨棄生命的真正價值之後,進入了內心的爭鬥。這是路加記述裡的第一要素。


    第二個要素就是祂的汗如血珠。只是路加有記載。這種現象被稱為 “EMATUIDROSI”,古時眾所周知。正常出汗有時可能出血汗,通常的解釋是耶穌在那一刻的難受,這不是路加要賦予它的含義。這樣,天使的支持就沒有任何意義,耶穌會陷入難受和絕望。


    那麼,耶穌出血汗有什麼含義呢?指的是運動員面對一個巨大挑戰時的一種緊張。運動員出汗,因為祂知道自己要面對一個非常強大和危險的對手。福音作者描述的不只是出汗而且是出血汗。耶穌的精神非常集中,面對戰鬥,祂很緊張, 因為祂必須捨棄自己的生命。但祂也知道,祂比魔鬼更強大。第三個要素就是門徒們都因哀痛睡著了。在耶穌的苦難中,門徒們的表現不盡人意,猶達斯背叛了衪,伯多祿否認了衪,其餘的都逃跑了。


    其他的福音作者記載了門徒們這種背叛行為,路加如何記載?首先,只有路加為門徒們洗脫罪名,他沒有記載他們逃跑,他還記載在加爾瓦略山上,所有與耶穌相識的人都在遠處站著。而且,路加也沒有記載耶穌對伯多祿的批評:西滿,你不能同我醒寤一個時辰嗎?路加沒有記載這件事。路加這第三個很有意義的要素,即他們都因哀痛睡著了,到底帶來了什麼訊息呢?路加是靈魂的牧者,他指出靈魂牧者該如何解釋門徒們的軟弱(罪)。他們應像耶穌一樣,視其為無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人都有這樣的軟弱。


    我們注意到路加如何原諒那些失敗的人,只有路加提到門徒們的狀況。他們愛耶穌,但他們有軟弱……我們都有。這是給靈魂牧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我們不應強調他人已犯的罪過,侮辱他們,指責他們。如果他們感受到自己因軟弱而不被歡迎和不受尊重,他們就可能會失去悔改的信心。


    路加是在對所有的靈魂牧者說:要懂得怎樣寬赦及體諒犯罪的人。


猶達斯走近耶穌,要口親耶穌,耶穌給他說:“猶達斯,你用口親,來負賣人子嗎?”耶穌的門徒們,一見要發生的事,就說:“主,我們可以用劍砍嗎?”他們中有一個人,砍了大司祭的僕人,把他的右耳削了下來。耶穌說道:“到此為止!”耶穌就摸了摸那人的耳朵,治好了他。所有福音作者都記述了耶穌被人捉拿時所發生的混亂,大司祭的僕人受傷了。


    當有人傷害我們時,我們本能的反應是自衛;有衝突時,人就說:“他咎由自取!”福音作者提出,在這種情況下,門徒們已準備戰鬥。事實上,關於這一點,路加有最直接的描述:“主,我們可以用劍砍嗎?”這句話的原文更加強烈:主,現在我們用劍……它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決定。但主立即阻止:“到此為止!” 是完全拒絕用暴力。這種反對暴力的拒絕,甚至是面對侵略者,四部福音都有記載。耶穌拒絕任何暴力。從一個錯誤到另一個錯誤。


    只有路加記載了隨後的細節:耶穌治好了受傷的僕人。門徒們不僅不可以傷害祂的攻擊者,而且還要準備去治癒別人造成的傷害。祂甚至醫治那些仍繼續作惡傷害祂的人。我們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一個不像門徒的人。如果對方是敵人,就要毀滅及消除他。


    基督徒不能有敵人,他可以有反對者。例如,一個用暴力做了不公義事情的人,或提倡一些相反於福音價值的人類或社會計畫的人,我們可以稱他們為“反對者”,但這些人不能被傷害或憎恨。人都需要被愛,武器是用來打敗敵人的,而那些身負使命,去使反對者轉變為兄弟姐妹的人,不應使用武器。耶穌的門徒沒有敵人,只有反對者,即使他們想要攻擊或想謀害他人生命,這些人都是需要被愛的兄弟姐妹。


    他們既捉拿了耶穌,便押到大司祭的住宅。伯多祿遠遠地跟著。他們在庭院中間生了火,大家圍著火,坐著;伯多祿也坐在他們中間。有一個使女看見伯多祿面對火光坐著;便定睛注視他,說:“這個人也是同他一起的。”伯多祿否認說:“你這個人!我不是。”約隔一個時辰,又有一個人肯定說:“這個人,的確是同他一起的,因為他是加里肋亞人。”伯多祿說:“你這個人!我不懂你說的。”伯多祿還在說話的時候,雞便叫了。主轉過身來,看一看伯多祿。伯多祿就想起主對他說的話:“今天雞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伯多祿一到外面,就大哭起來。


    四位原福音作者都記載了伯多祿的否認,用詞最強烈的是瑪竇和馬爾谷,他們說,伯多祿為使人更相信自己,在說了“我不認識這個人”之後,開始詛咒,詛咒“這個人”。他詛咒耶穌是為澄清自己,表明他與“這個人”沒有一點關係。瑪竇和馬爾谷…..非常強烈。根據三部對觀福音的描述,在大司祭的住宅內否認主之後,伯多祿就出去痛哭起來,只有路加強調了一個細節。路加強調,伯多祿否認後, 耶穌轉身看了伯多祿一眼。

這個“看”有什麼意思?如果我們將其解釋為主的責斥, 就是完全錯誤的。這並不是“看”的解釋。首先我們看到,只有伯多祿在知道一切風險的情況下,仍有勇氣同大司祭的僕人接觸。但當有機會承認自己是門徒時,他卻做不到。伯多祿深愛主,耶穌也明白門徒對祂的愛。希臘文“看”並不只有“看見”的意思。“EMBLEPO”意思是祂看到伯多祿的內心。耶穌明白伯多祿有多愛祂,即使他還沒有準備獻身來跟隨祂。“看了看伯多祿”意思是:我明白你是愛我的,不管你說了什麼,我知道你是愛我的。 通過強調耶穌的注視,路加想要告訴每個基督徒,應該如何看待兄弟姐妹的軟弱,甚至自己的軟弱:不是用斥責,而是用耶穌的注視。充滿信任的注視,給人帶來希望。這注視能夠發現愛,甚至在犯了大罪的人身上。我們需要分享耶穌這樣的“看”。


    黑落德見了耶穌,不勝歡喜,原來他早就想看看耶穌,因為他曾聽說過關於耶穌的事,也指望耶穌顯個奇跡。黑落德問了耶穌許多事,但耶穌什麼都不回答。司祭長及經師,站在那裡,極力控告耶穌。黑落德及他的侍衛,鄙視耶穌,並譏笑他,又給他穿上華麗的長袍,把他解回比拉多那裡。黑落德與比拉多,就在那一天,彼此成為了朋友;他們原先彼此有仇。


只有路加記載了這第七個細節。


    比拉多把耶穌轉送到黑落德那裡,這一情節只有路加有記載。耶穌受難時的黑落德是安提帕,他是大黑落德的兒子。他就是想殺害嬰孩耶穌的黑落德。他是什麼樣的人呢?耶穌說他是一隻狐狸,意思是一個毫無人性的人。他邪惡、腐敗,甚至沒有為國家著想,他統治巴勒斯坦的加里肋亞。耶穌一生都屬黑落德統治。耶穌可能曾在Sephoris做過建造黑落德安提帕王宮的工匠。當時耶穌不知名,祂只是一個木匠,可能與祂的父親若瑟一起工作。


    當時,黑落德還沒聽說過有關耶穌的事,但是,當耶穌開始其公開生活及顯奇蹟時,福音中說,他甚至想見耶穌。想不到過逾越節時黑落德並不在加里肋亞, 而是在耶路撒冷。後來,他改變了他的住所,從Sephoris搬到了Tiberias。比拉多在耶穌身上,查不出什麼罪狀來。比拉多聽到耶穌是加里肋亞人,就心想:黑落德也在耶路撒冷,而且祂屬黑落德統治,於是就把祂轉送到黑落德那裡。


    耶穌在黑落德那裡發生了什麼事?路加提到了四個耶穌到達黑落德那裡時的細節。第一個細節:黑落德見了耶穌,不勝歡喜。為什麼?因為黑落德相信耶穌是一個魔術師、術士、神秘藝術的專家。我們知道,當時術士在帝國內是非常成功的。所有皇帝在其皇宮都有術士為其預言戰事,建議戰或不戰。所以黑落德見到耶穌時不勝歡喜。最後,他終於能與這有名的顯奇蹟之人見面了。


    第二個細節:大失所望。 耶穌什麼都不回答。黑落德無法得到他想要的,即看到一些奇蹟,一些非凡的事……什麼都沒有!第三個細節:他開始鄙視他。希臘原文使用的動詞是“EXUTENEO”,意思是:他無視耶穌。 因為耶穌為他而言根本不重要。他要讓耶穌知道他什麼也不是……自己被騙了。“我以前相信你是一個不平凡的人,但現在我發覺你什麼都不是……一個無名小卒!”確實,按照黑落德的想法,耶穌是沒有價值的。按照世俗的眼光,耶穌並不偉大——沒有大的價值。


    黑落德戲笑耶穌,這是第四個細節。希臘原文的意思是:他譏笑祂。這是黑落德的反應。而耶穌沒有說一個字,什麼都不回答。黑落德無法得到他想要的。路加的訊息是什麼?他想讓我們留意那些只為奇跡而尋找耶穌的人。這個訊息也很適合當今這個世代,適合現今的一些基督徒,他們在經歷生活艱難時尋求耶穌的幫助——特殊的恩寵或奇跡。如果他們只為奇跡而尋找耶穌,他們將不會得到任何回應。


    基督宗教的精神在於:在聆聽天主聖言之後,在接受耶穌的光照之後,我們應該知道如何為自己的生命設定方向。基督宗教是愛的宗教,是為兄弟姐妹奉獻自己的宗教,不是買賣奇跡的市場。耶穌稱那些有這樣想法的人是“無信與邪惡的人”。我們要小心,不要陷入黑落德的錯誤:只為奇跡而尋找耶穌。耶穌光照我們以天主的計畫生活。


    “有許多人民及婦女,跟隨著耶穌。婦女捶胸痛哭耶穌;耶穌轉身向她們說:耶路撒冷女子!你們不要哭我,但應哭你們自己,及你們的子女,因為日子將到,那時,人要說:那荒胎的,那沒有生產過的胎,和沒有哺養過的乳,是有福的。那時,人要開始對高山說:倒在我們身上 吧!對丘陵說:蓋住我們吧!如果對於青綠的樹木,他們還這樣做,對於枯槁的樹木,又將怎樣呢?”


    與其他的福音作者相比,路加更多提到有很多婦女陪伴著祂。在耶穌的公開生活中, 她們伴隨著祂,作祂的門徒,為祂服務,甚至奉獻她們的所有來幫助耶穌。只有路加提及去往加爾瓦略山途中的婦女,她們捶胸痛哭地陪伴著耶穌。福音作者希望傳達什麼訊息呢?誰是這些婦女?她們是那些為別人的罪而付出代價的人。耶穌告訴她們:你們不要哭我,要為將發生在你們身上的事而哭。要關心那些沒有哺養過的婦女,因為不幸將會臨於她們。


    但這些不幸不是婦女造成的,是男人的罪惡。很多時候,是男人招致災難,引發戰爭和暴力。而付出代價的卻是女人;付出代價的總是弱者,尤其是女性。這就是福音作者為今天的我們所帶來的訊息和邀請。要多傾聽婦女的心聲,傾聽她們的感受,她們的感知力要比男人好,從而可以避免瘋狂的行為。如果我們多傾聽婦女的心聲,多切合她們的感受,我相信戰爭和犯罪的數量就會大幅減少。


    他們既到了那名叫髑髏的地方,就在那裡,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也釘了那兩個兇犯: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耶穌說:“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


    這細節只有路加記載。所有福音作者都有記載耶穌被釘在兩個強盜中間。瑪竇與馬爾谷記載,這兩個罪犯都污辱耶穌。而路加的敘述卻不同:一個污辱耶穌;另外一個卻沒有,甚至還批評另一個罪犯,他轉向耶穌,請求衪說:“耶穌,當你來為王時,請你紀念我!”耶穌回答他說:“今天你就要同我在樂園裡。”福音中只有此處出現了“樂園”一詞。


    路加福音的開始已有記載,耶穌的周圍是盜賊。當然,若瑟和瑪利亞都在那裡, 但先到的是牧羊人,他們是社會中最底層的人,受人鄙視,也被視為不潔。他們就是耶穌進入這個世界時,首先接觸到的人。在祂的公開生活中,耶穌的四周是稅吏、罪人和娼妓,即那些被排除在潔淨、“正義”之外的人。耶穌受死之時,與祂一起的竟是兩名罪犯!


    這些一無所有、貧困、 悲傷的人:耶穌正是為他們而來。耶穌進入世界時只獲得弱小的歡迎,當祂要返回父家的時候,祂會與誰去父哪裡呢?不是與小氣的盜賊,而是被耶穌拯救的一個罪犯。他是耶穌交付給天父的第一個果實。


    懸掛著的兇犯中,有一個侮辱耶穌說:“你不是默西亞嗎?救救你自己和我們吧!”另一個兇犯,應聲責斥他說:“你既然受著同樣的刑罰,連天主你都不怕嗎?我們罪有應得;我們所受的,正相稱於我們所做的;但是,這個人,從未做過什麼不正當的事。”隨後,那兇犯又對耶穌說:“耶穌,當你來為王時,請你記得我!”耶穌給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天,你就要同我一起在樂園裡。”


    我們剛剛聽到,耶穌在十字架上宣告了一句話,只有路加記載耶穌說:“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耶穌指的是誰呢?不是拈鬮分了耶穌衣服的士兵,而是指對他的死亡要真正負責的人:就是那些不接受衪的關於天主和新人的提議的宗教領袖。他們想謀害他,耶穌說: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耶穌對司祭長、亞納、蓋法、經師和法利塞人,即那些騷擾他生命的人的解釋是: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


    那些人犯罪不是出於惡意,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如果他們知道所做的傷害不是他們所尋求的,如果他們知道失去的是喜樂和生命的實現……那麼他們就不會去做。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耶穌告訴我們該如何照顧那些在生活中犯錯的人。猶如舊約所記載的, 例如《瑪加伯下》中,母子八人壯烈殉難。他們因自己的信仰而壯烈殉難,並且還鄙視那些折磨他們的人。第六個兄弟甚至以來自天上的懲罰威脅他們。他向殺害他的人說:“……可是,你不要想你對抗天主,能僥倖免罰!”耶穌是不會說這類話的,他也不會有類似的感受。


    所以,耶穌的門徒也不應說這類話。他不應詛咒,不應以懲罰威脅那些犯錯的人。即使在最不公義,甚至犧牲生命時,耶穌的門徒也應該只說有愛德的話。我們有一個很好的榜樣, 就是那個效法老師榜樣的真正門徒:第一個殉道者, 斯德望。還有親眼見證者:保祿,他就是看管向斯德望投石之人的衣服的人。路加說,斯德望因被投石而屈膝跪下,他的遺言是:“主,不要向他們算這罪債!”說了這話,他就睡過去了。


    他就是那個效法老師榜樣的真正門徒,對待傷害他的人,不會有別的情感,也不會用別的話語。我們讀《伯多祿前書》, 這是寫給那些在亞細亞、本都、迦拉達、卡帕多細雅、彼提尼雅等地受迫害的人的信。書信的作者回憶,老師不會以侮辱回應侮辱他的人,也不會因痛苦而威脅報仇。當遭受不公義和煩惱時,門徒必須記起老師的態度:對那些釘死他的人,耶穌說:“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


    祝大家有一個有意義的聖周,以準備慶祝復活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