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32主日 路20:27-40 Fernando Armellini神父的講道詞
大家主日好!
今天的福音回答了一個我們容易忽略的令人困擾的問題。我們死後會去哪裡?我們出生,戀愛,成立家庭,養育孩子,然後有孫子孫女。我們經歷喜樂和痛苦,我們懷有夢想和希望,但有一天一切都似乎結束了。我們所懷有的愛,和愛人的關係被中斷了。
我們必須問自己所有這些的意義何在,我們在這世界上做什麼。排除這想法是不明智的,因為那樣將放棄我們之所以為人的特徵。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有始有終;也許我們找不到問題的答案,但我們必須問自己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會再回到我父母的愛的結晶的虛無嗎?想到在我死後這宇宙將繼續運轉就像我未曾來過,不留任何痕跡,似乎我從未存在過。
如果是那樣,我也問自己:把孩子帶到世界上來,然後又把他們送給死亡之神有意義嗎?其他人相信尋找造物主的隱秘計劃沒有用,你只要照衝動建議的去享受當下的現世生活。在有羅馬躺臥餐桌的餐廳馬賽克鋪的地板上,我們看到了死亡的召喚:記住你必須要死。他們想要給你什麼建議呢?享受生活,因為你留下的日子不多了,所以,好好享受。
其他人培養了一種被信仰光照的生活觀念,認為過高尚的生活,建設愛才是明智的。如果沒有天主,這些問題的答案也許是合理的;一個人甚至會想我們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按照她的定律運行,創造新生命,然後毀滅他們。所以一個無心的宇宙有時做好事,但不是出於愛,因為她沒有心;宇宙有時候做壞事,但不是出於仇恨,因為她沒有心;她只是遵循她的定律。
但,天主存在,這種宇宙的謬論是不能接受的,因為我們將面對一個殘忍的神,祂創造了人祂熱愛生命,甚至能夠和人對話,並向人顯示祂的愛,最後卻毀滅他。在以色列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呢?這些問題讓我們感興趣,因為後來,我們將聽到耶穌的回答。直到公元前第3世紀,以色列人與古代中東和希臘羅馬世界的其他民族沒有不同的觀念;只有埃及人例外。
當一個人死時,他們相信他們去了死人的地方,這地方有不同的稱謂。以色列人稱之為「陰間,」希臘人稱之為「冥府」,以掌管陰間的神的名字為其命名,他和他的妻子Persephone生活在陰間。這死人的世界以黑暗為特徵;死者生活在塵土中,行動就像火山熔岩,像影子。在希伯來文中,他們稱之為「影子,僵屍」他們默默地生活在那裡。我們記得在奧德賽中,奧德賽下到陰府,他在那裡遇見了Achilles並恭喜他:「你在世上是偉大的,現在你在這裡也做王。」Achilles回答他說:「奧德賽,不要嘲弄我;我寧願作世上的一個平民或一個奴隸也不願統治影子。」
這是所有古代中東和希臘羅馬世界,包括以色列的觀念。所有人最後都會到死者的領域:乞丐、王侯、奴隸、老的和年輕的、好的和壞的。那裡沒有審判,沒有對好人的賞報也沒有對惡人的懲罰。大家對惡人的死亡無動於衷,因為大家現在都很開心;甚至是曾經想做超人的人也再次和其他影子在一起。
以色列人認為從活人的世界去「冥府」不可怕;他們不害怕死亡。一個不光彩的死亡是令人可怕的,但勞累多年而死的人會平靜地下到陰間,他們在那裡肯定會見到他們所有的祖先。在創世紀中描述亞巴郎的死很美:「亞巴郎壽高年老,已享天年,遂斷氣而死,歸到他親族那裡去了。」(創25:8)以色列人和外邦人對死亡的概念只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在希臘文化的「陰間」有一個神名叫「陰間」,在埃及人的概念裡,是「Hamonra」當太陽神來到西邊,他跟隨他的進程照亮亡者的世界。以色列的天主和死者的世界沒有任何關係。以色列的天主上主是活人的天主。
在耶穌的時代,這個觀念改變了,以色列人開始和外邦人想的不一樣。有150年的時間,他們開始不再講靈魂的不朽,就像希臘哲學家做的那樣,但他們講復活,即回到此世的生活,就像以前一樣的生活,但是修改了(後來,我們將說明他們是如何期待這新生命的)。期待復活是如何產生的呢?那是在瑪加伯起義的時代,在那期間,很多人為了忠於信仰而付出了生命,有人想知道:這些忠於法律的人難道不會在新世界來臨時參與這份喜樂嗎?因而人們開始談論復活,但只是為那些參與了新世界的喜樂的義人。
這是法利塞人相信的復活,這也是當耶穌告訴瑪爾大她的兄弟將復活時,瑪爾大對祂的回答。 她說:「當然,他是一個義人;在世界末日義人復活時,他要復活。」但只有少數以色列人相信復活,只有法利塞人相信。根據歷史學家Flavius Josephus的記載,在以色列大約有6000法利塞人,但人們對這復活不多想。現在讓我們聽聽猶太人的另一個派系的成員,撒杜塞人是如何認為的。讓我們聽聽:
撒杜塞人聲稱沒有復活,他們也來了幾個人,問祂說:老師,梅瑟給我們寫過:如果長兄沒有孩子就死了,留下妻子,他的弟弟該娶寡嫂,替哥哥生子立後。如今有七兄弟,老大娶妻後死了,沒有孩子;然後老二、老三也娶過寡嫂,但七個人都沒有生下孩子就死了。最後,那婦人也死了。等到復活時,她應該是誰的妻子呢?因為七個人都曾娶過她。」
耶穌來到耶路撒冷,在祂生命的最後日子裡,祂在聖殿裡講道;經師和法利塞人長老,司祭長去找耶穌並問祂一個問題,他們給祂設圈套為了能指控祂。有一天,在聖殿廣場,撒杜塞人來問耶穌。按照聖路加,這是僅有的一次這些人物出現。我們常聽說法利塞人,但撒杜塞人只在今天的福音中出現過。
誰是撒杜塞人呢?他們是耶路撒冷的有錢人,他們和羅馬政府沒有瓜葛,他們很能掙錢。所有的司祭貴族,大司祭,那些掌控聖殿周圍的商業的人,他們都屬於撒杜塞派系。他們的聲譽不好,然而,法利塞人卻受人尊敬,因為他們謹遵法律五書,更甚的是他們都是比較簡單的人。
這些撒杜塞人不相信復活,也許為我們看來似乎有點奇怪,甚至是常和天主保持聯繫的大司祭,他們也不相信另外一個生命。我們問自己,他們向上主虔誠的祈禱,他們為天主焚燒的祭獻和犧牲意義何在? 他們不是為積德(也許就如我們所想的),不是為去樂園,或是在未來世界裡被列於復活的義人中。不是的,在聖殿裡舉行的所有宗教禮儀,由司祭和大司祭亞納斯和蓋法所主持的宗教禮儀,都是為現世的生命祈福;他們對來生不感興趣。
這些司祭,這些撒杜塞人,把他們自己當作天主祝福的中介。天主的祝福不是直接獲得的;如果你想為田地、動物、幸福和健康祈福,你必須去聖殿通過這些中介;他們以犧牲向上主求天上的恩惠。這是和天主的一種交易。耶穌將被除掉就是因為祂指責和天主的這種商業化的關係:你給祂奉獻點東西,祂就祝福你。
這個天主圖像和耶穌宣講的天主是相反的。納匝肋人耶穌的天主無條件地奉獻祂的愛,祂的祝福,祂的恩惠,沒有交易,祂對所有人都行善,壞人和好人,沒有任何東西是應該從祂那裡得到的;祂的愛是免費的。因此,撒杜塞人的這個派系,所有司祭貴族不能忍受天主的提議,也不能接受耶穌的提議的和天主的關係。
這些撒杜塞人最後怎樣了呢?在公元70年的國家災難之後,當聖殿和耶路撒冷聖城被毀滅之後,撒杜塞人也消失了;不再有他們的蹤跡。他們為什麼不相信復活呢?首先,他們很富有,以他們有的錢,他們在來生要做什麼呢;如果他們求上主,那就求在這個世上更好;他們對其它不感興趣。還有,他們是理性主義者;他們只相信被證明的東西,可以確實的東西,可以看見的,可以觸摸的;關於其它的,超越的事,他們說:「我們對那些事一無所知,我們也不關心。」
為了譏諷法利塞人宣講的復活的信仰,他們沒把它當回事,因為法利塞人所相信的復活有點可笑;很原始,因為他們理解的復活就是回到現世的生命,自然沒有饑餓、疾病、痛苦、不幸還有更多的喜樂和滿足。然後,他們可能會問這些法利塞人:天主為什麼讓人死,然後又讓他們回到現世的生命?
我們要謹記撒杜塞人不接受整部聖經,他們只接受法律五書。他們對先知沒有同情心,因為他們非常清楚先知曾嚴厲地指責與天主心意不和的宗教禮儀。謹記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他們是直接從法律五書開始的,從申命紀到反對復活。耶穌將巧妙地運用法律五書的另一段話來回答他們。
你們問祂什麼呢?他們知道耶穌是站在法利塞人一邊的,儘管事實上,耶穌與法利塞人的復活觀念完全不同。他們給祂舉了一個例子;他們非常禮貌地稱呼祂,並且推理嚴密,他們說相信復活與梅瑟法律不相容,因為,在申命紀第25章有寡婦與亡夫兄弟結婚的法律。其中說如果一個男人無後而終,寡婦必須嫁給亡夫家中的成員因為要不然就會有遺產的問題,她不能嫁給一個陌生人;她必須嫁給亡夫的一個弟兄為給亡夫留後。
所以,很清楚,回到撒辣和多俾亞的故事,我們記得可憐的撒辣,她的七個丈夫都在新婚之夜就死了。他們說一個婦人曾嫁過七個丈夫;那麼如果死人復活起來,如果就如法利塞人確信的他們都回到現世,該怎麼辦?這個很複雜。她曾嫁過七個丈夫;等到復活時,她應該是誰的妻子呢?因為七個人都曾娶過她。我想他們一定縱聲大笑…
如果復活是法利塞人所理解的,撒杜塞人的反對是有效的;也是非常合理的。耶穌給撒杜塞人的回答分兩部分。讓我們聽聽第一部分:
耶穌便對他們說:「今世的人,才要嫁娶;但那堪當進入來世,從死者中復活的人,不嫁不娶。因為他們已如同天使,不會再死;既然是復活的人,就是天主的兒女。」
在祂的回答的第一部分,耶穌講了一個我們應該銘記在心的區別,兩個實相、兩個世界的區別;現世和來世。 這個區別已經在默示錄中講過,在希伯來文中,ha-olam hazeh就是現世,olam ha-ba就是來世。
在這個世界上,在目前,這是我們都熟悉的,在我們眼前略過的生活方式:你們在這裡結婚生子、出生死亡。未來的世界不是此生改進後的延續,不是從墳墓中醒來開始前世,因為,如果是那樣,撒杜塞人反對復活將是對的;天主毀滅生命再把生命還回去根本就沒意義,即使是改善後的生命。
因為未來的世界與現世是完全不同的實相,耶穌說引用申命紀的規定是無意義的,因為婚姻只存於現世,不存在與他們將不再死亡的未來世界裡;在未來的世界裡, 那些領受神聖生命的人將永遠不死,在來世沒有死亡。他們如同天使因為他們是復活的人;是天主的子女。
耶穌是什麼意思,天使從誰那裡領受了生命?不是從他們的父母而是直接從天主領受了生命。而人在此世領受了生命;生理的生命就如所有的生命形式一樣都來自這個世上。如果人只有此生,他的命運將如同所有其他來自世上的生命一樣,但耶穌說天主賜給人祂的生命。生理的生命結束了;天主給人的生命是永恆的,所以是不可摧毀的;他們是復活的子女,即他們由天主而生。
此刻,有兩個隨機的問題。第一個:我們都非常瞭解此世的生命,但未來的生命將會是什麼樣子?我想危險恰恰就和撒杜塞人和法利塞人的一樣,想像未來的世界是此世的延續。所以,我們靠我們看到的此世的生命來想像未來世界的生命。不是的,未來的世界完全不同。我們將很想知道未來的生命是怎樣的。聖保祿在格林多前書第2章中這樣說:天主為愛祂的人所準備的,是眼所未見,耳所未聞,人心所未想到的。(格前2:9)
我們永遠不知道等待我們的是什麼;這是一個未顯示的奧秘,不是因為上主為增加懸念,驚訝,而只是因為我們的心智不能理解它。母胎中的胎兒怎能想像當它出生時的生命是怎樣的?這裡是兩個世界的區別:在母胎中的世界,這是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因為我們被孕育,等待出生到來世,到天主的世界上,在母胎中的孩子不能想像母胎外面的生命。
不幸的是某些聲明,某種祈禱,甚至今日的很多基督徒,仍然懷有和法利塞人一樣的死人復活的圖像,即此生的延續但有了改善。不是的,那是完全不同的生命。
我想我們都問自己的第二個問題是這樣的:天主為什麼沒有把我們即刻造成像天使一樣?即讓我們一生下來就在未來的世界裡呢。現在我們必須經歷此世的盛衰興廢。我們一生下來就像天使該多好!理由是天主不能那麼做,因為那將不是我們;我們不是天使。因為我們人的身份,人必須走這一遭,生於此世,領受天主賜給的神聖生命進入永恆的世界。生於世上的人有兩個生命,生理的生命和不朽的生命。我們都知道生理的生命會生病、變老、死亡。我們把這身體留在此世,它不會進入最後的世界。那以愛生活的人將穿上另一個身體,不朽的、光榮的、屬靈的、帶著另一個靈性的身體,就如聖保祿在格林多書信中說的。
讓我們現在聽聽耶穌的回答的第二部分:
至於死者復活,梅瑟在《荊棘篇》中指明瞭,他稱上主為『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和雅各伯的天主。』天主並不是死人的天主,而是活人的天主,因為在天主那裡,所有的人都是生活的!
為了確定所說的,耶穌巧妙地選用了聖經中法律五書的一段話,撒杜塞人也相信;祂引用了出谷紀第3章,其中記載了眾所周知的燃燒的灌木叢天主的聲音從那裡傳出來,祂介紹自己是:「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和雅各伯的天主。」
非常奇怪的一種天主自我顯現的方式,因為古代的神,外邦的神都是某個特定地方的神。Melkart是一個在Arabat Amon受朝拜的神,就是現在的Amman。他只在那裡統治,不在別的地方。Hadad神是在大馬士革受朝拜的神。Amon是埃及的神,Thebes的神。以色列的天主顯示的不是一個地方的神;沒有說:「我是耶路撒冷的天主,」沒有;「我是一個和人民建立愛的關係的天主,和亞巴郎、依撒格、雅格伯。」
很特別的是耶穌如何從法律五書中提取了復活的信仰根基,因為它是舊約中天主啟示的中心,天主和祖先,和人民建立了友好的關係。天主本來可以不用亞巴郎但祂和亞巴郎建立了愛的關係;天主忠於祂的愛和死亡的權力,天主不能說祂自己是亞巴郎、依撒格、和雅格伯的天主,如果他們永遠地死了。那將是一個對祂與這些人建立的愛的關係不忠的天主。
這意味著死亡不能毀滅天主已經建立的那些紐帶。所以,對人的命運的問題的答案不能在我們對死亡本能的拒絕中找到,也不能在靈魂不朽的推理中尋求,無論他們多麼令人欽佩,但在聖詠作者已直覺到的那種愛的關係中:「如果有天主,人只能是不朽的,因為天主對祂的愛是信實的。」聖詠作者對此非常清楚。
聖詠第16章中,他這樣向天主祈禱,他與天主建立了終身的愛的關係,他對天主說:「現在,我已年老,我在等待陰府之門為我打開;但有個問題;我們都愛上了彼此,愛人不能再彼此分開。離開你我不能生活,你離開我也不能生活。那怎麼辦呢?聖詠第16的結論:「因為你絕不會將我遺棄在陰府,你也絕不讓你的聖者見到腐朽。」但這翻譯不對;他們翻譯為「虔誠的」,但希伯來文原文是這樣的,你不能讓你的愛人見到陰府。
那怎麼辦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你對愛是忠實的,請你將生命的道路指示給我,唯有在你面前才有圓滿的喜悅,永遠在你右邊也是我的福樂。」這意味著他已經明白天主啟示自己不是死人的天主,而是給活人不朽的生命的天主。
如果有一個天主愛人,人就是不朽的。天主不會允許死亡得勝。耶穌說天主是活人的天主,因為天主給人生命,他們將永遠不死。所以,耶穌的天主不是死人的天主,只把他們帶回到以前的生命;祂是復活的天主,即祂把自己的生命賜給活人,這生命不會受到死亡的控制。
祂的生命的恩賜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復活」。復活的意思是迎接天主賜給我們的祂自己的生命,不朽的生命。
祝大家主日好,並善度新的一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