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4, 2024

路 15:1-3,11-32 - 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

 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 

路 15:1-3,11-32
Fernando Armellini神父的講道詞

 

    大家主日好


    今天,我們讀到的是耶穌的最著名和最美的一個比喻,它被稱爲「蕩子的比喻」。這個標題揭示了我們的注意力將集中在其中一個人物身上,即第一個進入場景的人,不受約束的兒子;他離開了父親的家,但他不是最重要的角色。如果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蕩子」身上,我們就有可能無法理解耶穌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最重要的訊息。這就是我們在反省中要做的。


    這個比喻的背景是什麽?我們在準備集體修和聖事時聽過很多次了。介紹這個比喻的人,通常會對現場的人說:「我們尋求喜樂,但很多時候我們走了彎路……例如,你,年輕人,你丟棄了宗教實踐,因爲你的朋友取笑你,說你落後了。這就是爲什麽你不再去教堂。又或者,你與你的團體成員疏遠了,因爲你們合不來。這裏面固然有分離,以及令你惱火的事,但你當時感覺很好。你和另一群朋友打成一片,你對他們滿意嗎?新的朋友群體比你離開的那個更好嗎?或者,也許,你在金錢問題上或情感承諾上自欺欺人……你對自己的選擇滿意嗎?」


    然後,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講道員以下的反省:「改變你的生命,悔改,認識你的錯誤,並返回父家。」的確,此比喻也有這個意思,但這不是耶穌講述它的主要原因。如果這是主要目的,我們就不明白他爲什麽要引入比喻的第二部分,即有關大兒子的部分,他向父親表達了與常人一樣的想法,沒有同情心。但主要的是,我們有第三個人物,那是主要人物,即父親。


    耶穌希望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人物上,因爲他是納匝肋人耶穌的天主的形象,是天父的形象。耶穌講這個比喻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經師和法利塞人心中那個偶像化的天主形象;那是人們發明的天主圖像,它不像天父。經師和法利塞人現已不存在了,這個比喻是爲今天的我們準備的,因爲今天許多基督徒所信的天主,仍保留著法利塞人的天主的許多特徵:立法者、判官、賞罰分明的天主。


    這不是納匝肋人耶穌的天主,正如我們將看到的,他並不像比喻中的主角,即父親。現在,讓我們首先看看,耶穌對誰講這個比喻。這很重要,因爲我們將看到他不是對罪人說的,像我們所習慣的那樣,說服他們改變生命。耶穌希望他們改變自己的頭腦,不是罪人,而是義人。讓我們來聽一聽:


    「衆稅吏及罪人們都來接近耶穌,爲聽他講道。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竊竊私議說:『這個人交接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耶穌遂對他們設了這個比喻說:」


    讓我們試著想像一下這個場景,以便很好地理解耶穌向誰講這個比喻。他們是他想要使其歸化的人。他在一個房子裏;在他周圍的,是所有的稅吏和罪人。稅吏是離天主最遠的人,是不被救贖的人,他們沒有希望得到救贖。他們是外邦壓迫者的合作者,爲了錢背叛自己的人民,拋棄了信仰,向皇帝的神獻祭。


    如果耶穌想要使這些人歸化,他就一定會在房子裏講這個比喻,但耶穌不是要對他們講這個比喻。外面還有一群人;他們是經師和法利塞人,那些正派的人,好人和宗教人士,他們遵守所有的誡命。他們在做什麽?他們竊竊私議(διεγόγγγυζον = diagongizein),意思是他們在質疑耶穌的行爲。他們又說了什麽呢?「這個人交接罪人。」注意,他們沒有說名字……沒有。「Οὗτος」,即這個人;他們甚至不說他的名字。「這個人交接罪人。」其中所用的動詞(「交接」)指明這不是一次性的舉動,而是持續慣常的行爲。他的生活作風是歡迎罪人到他家,並與他們一起吃飯。與罪人同吃一個盤子裏的食物,這意味著沾污自己;這些經師和法利塞人都不進入耶穌所在的房子。


    這些在外面的人說:「這人連衆人都引誘了,他還信天主嗎?因爲天主不與罪人同在,祂厭惡罪人;祂與義人站在一起……」我們記得那個在聖殿裏祈禱的法利塞人,他對天主說:「我不像那邊那個稅吏;你也鄙視他,而我們是朋友,因爲我遵守了所有的誡命,我是善的,我每周禁食兩次。」


    耶穌不相信那樣的天主。他不相信他們心目中的那個天主。他們很貧乏,很不快樂。耶穌知道,這些經師和法利塞人不是壞人,只是他們相信一個並不存在的天主。那不是耶穌來向世界所傳報的天主。這些人沒有經驗到被愛的喜樂,不管他們是好或是不太好,因爲耶穌所傳報的天主,是一位愛所有人的天父,這超出了經師和法利塞人的邏輯。耶穌愛他們;他想讓他們快樂,因爲如果他們不接受耶穌所傳報的這位天主,他們在生活中就會一直生氣,就會與所有與他們想法不同的人爭鬥,因爲他們還沒有明白天父之愛的無償性。


    耶穌現在做什麽來拯救他所愛的經師和法利塞人呢?他想給他們帶來喜樂。他採用的教育方法不是我們通常所使用的方法。我們會立即開始與經師和法利塞人爭論;這是錯誤的,因爲我們會輸,他們會把我們帶入他們的陣營,使我們像人們一樣推理,像他們的天主一樣推理,遵循這個世界的正義標準,他們會贏。耶穌沒有按照這種論證的教學方法設法將他們壓倒在墻上;沒有,這樣他祂會輸,因爲他們心目中的天主和他們自己完全一樣。他們發明了這個天主。


    耶穌講了一個比喻,而且這個比喻並沒有强加一個真理,它使真理從內心、從聽衆那裏浮現。最後,聽比喻的人就是宣判之人。讓我們聽聽這個比喻是如何開始的。第一個人物是蕩子,讓我們來聽一聽:


    一個人有兩個兒子,那小的向父親說:父親,請把我應得的一分家産給我吧!父親遂把産業給他們分開了。過了不多幾天,小兒子把所有的一切都收拾起來,就往遠方去了。他在那裏荒淫度日,耗費他的資財。


    「父親,請把我應得的一分家産給我吧!」據《申命紀》第21章所載,小兒子的遺産份額是總量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屬於大兒子。向還活著的父親要遺産意味著什麽?相當於對他說:「父親,對我來說,你已經死去並被埋葬,我和你再沒有任何關係了;如果你存在,我就不能自由地做我想做的事,我無法快樂,你是我生命的障礙。」這就是要求分家産的含義。這裏,父親代表天主,因而我們可以在這個年輕人的推理和思考方式,以及他的選擇中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看到這一幕在今天許多離開天主的人身上再現,他們離開父家,因爲他們對天主的概念與這個兒子對他父親的概念一樣。


    在這個男孩和今天這麽多背離天主的人的這些生命選擇背後,是怎樣的天主圖像呢?是錯誤的天父圖像,是錯誤的天主面容。他被看作是一個老板式的父親,是自由和喜樂的反對者,他不會讓我做我認爲正確的事。這裏,有一整條教義被錯誤地表述。那就是,把天主表述爲一個有權發號施令的老闆。凡履行這些命令的,會得到祝福;凡違背這些命令的,會受到懲罰。我們的許多教義都是這樣被解讀的。我們本末倒置了。


    首先,我們應該呈現出一個愛兒女的天父的面容。只有感到被愛的人,才會自信地聽從父親的話。被稱爲「十誡」的誡命,是一位慈愛的父親對你說的,因爲祂希望你能幸福快樂。如果不理解這一點,認爲祂有權强迫你;如果祂不懲罰那些不服從的人;那麽你就想離家出走。當天父對你說「不可殺人」時,不是說如果你殺人祂就會懲罰你,而是說:「我建議你這樣,我給你提這條誡命是因爲我希望你成爲一個真正的人;如果你殺人,你就是一個野獸,不是一個人;如果你通奸,你不能這樣做,不是因爲我會懲罰你,而是因爲它使你失去人性;你不能偷盜,不是因爲你偷竊我會懲罰你,而是因爲如果你偷盜、你毁謗,你就不是人。」


    就在這裏,天父的面容改變了,祂不是一個老闆,而是一個愛你的人,因此祂向你展示生命的道路和真正的喜樂。只有當你對天主的面容有這樣一個正確的圖像時,你才會聽從祂。而且,我們注意到,在福音中,耶穌從未提過服從,即「hipakué」,這個詞從來沒有出現。耶穌從來沒有要求我們服從天主;他說要相似於天父。那麽,那些對天主面容有一個不正確的圖像的人,即,與那個離開家的兒子有相同圖像的人,會怎樣呢?他們離開了。事實上,幾天後,這個男孩就離開了家。這一定不是一個突然的選擇,不是的;他聽從了他朋友們的建議,他們告訴他:「看,你父親在阻止你快樂……離開吧。」


    這正是今天仍在發生的事情;媒體、同事給你的建議,導致你將天主視爲老闆,覺得必須逃離祂。而你離開家,是因爲年輕的歲月短暫,它們像嘆息一樣轉瞬即逝,你有可能失去享受生活的最佳機會;你害怕你最終會爲錯失時機而後悔。

然而,如果認爲責任完全在這個人身上,那是不公平的。很快,我們將會見到他的兄弟,就會明白他是個什麽樣的人,他是怎麽想的;他爲自己能完美地完成父親的命令而感到自豪,然後又因自己的道德操守而傲慢,不能容忍那些不與他分擔義務,不認同他的工作管理方式和忙碌的生活節奏的人。生活在這樣的兄弟身邊是非常困難的,他對父親形象的認知也是不正確的,也是老闆的形象,他稍後會說:「我服從、遵守你的命令。」


    今天我們尋找許多替罪羊來解釋這離弃棄教會的現象,我們說這是享樂主義思想、道德敗壞、世俗心態、價值觀的缺失,但如果教會空了,難道說這只是這些年輕弟兄的錯,而年長的弟兄却沒有任何責任嗎?現在,我們來聽聽這個以爲離開父家就會幸福的男孩發生了什麽:


    當他把所有的都揮霍盡了以後,那地方正遇著大荒年,他便開始窮困起來。他去投靠一個當地的居民;那人打發他到自己的莊田上去放猪。他恨不能拿猪吃的豆莢來果腹,可是沒有人給他。他反躬自問:我父親有多少傭工,都口糧豐盛,我在這裏反要餓死!我要起身到我父親那裏去,並且要給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你的一個傭工吧!他便起身到他父親那裏去了。


    好景不長,錢財用完了。這些用完的東西是什麽?它們是會消亡的偶像。這個年輕人把所有的信任都放在這些偶像上,相信它們會給他帶來快樂、喜樂。對你而言,身體條件很重要,你年輕的容貌很有魅力……記住,這些都會消失;在某個時刻,皺紋和橘皮組織會出現,有些時候,如果你把喜樂和享樂混爲一談,那麽當你去追求享樂時,它會消失。你喜歡成功,爲了成功,你甚至把朋友和家人放在一邊;在某一時刻,這個偶像,這口井,乾涸了;在你退休後,沒有人會再聯繫你;當你的健康狀况不允許時,宴會的樂趣就結束了;旅行、巡游……當你年老時,你必須忘記它們,如果那時沒有更多的錢,一切都會更快結束,那些你認爲是朋友的人,他們只是酒肉朋友,他們不希望你再留在他們的房子裏,他們會把你丟出去。


    這個男孩相信偶像;他離開父家,因爲偶像給了他想要的東西,但現在他沒有得到飽足,而是餓了,他被迫做了什麽?受雇于他人,被派去田裏照料猪。他不想分享他父親的事業;他想獨立,想自給自足,想自由地擁有自主决定權,但現在他發現自己成了偶像的奴隸。


    當你離開父家,離開天主之時,你欺騙自己說你正在成爲一個自由人,一個超人,由做自己的神落入新主人之手,他强迫你工作,甚至到最後,你爲自己那令人厭惡的行爲而感到羞耻,覺得不配做一個人。例如,如果你離棄天主而相信金錢這偶像,那麽,它會向你許諾很多,但它會對你下命令,讓你做你永遠不想做的事情,比如剝削弱者、欺騙、撒謊、偷盜、奉承,或者尋求成功,因爲它給你帶來快樂,帶來新的空氣,但這個偶像向你要求什麽?做出妥協,以獲得認可,獲得知名度,做一些你會感到羞耻的事情;因爲罪向你承諾很多,但它却讓你離你想去的地方越來越遠。


    如何滿足這種饑渴?這男孩被誘惑去偷豬吃的豆莢,但他無法自降身價到這種程度,不甘心去與豬一起吃豆莢,可是又沒有人拿給他。人必須滿足自己的饑餓,但這種饑餓是通過接受同伴放入自己手中的食物來滿足的,在這食物的交換中,人類得以存在。這不是通過下降到與豬同吃,通過躺平來實現的,不是的,而是通過關注身邊人,與兄弟姐妹聯繫來實現的。這個男孩很餓,但沒有人給他食物。這意味著什麽?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筆觸,是說在一個被偶像的邏輯所統治的世界裏,沒有人願意向你伸出援手。


    當你離開天主,而進入一個偶像崇拜的社會時,如果有人向你伸出援手,那他就是出於利益;你若沒有東西給他作爲回報,就不會得到他的任何幫助。哪裏人們的想法是致富、上升至頂端、獲取權力、統治,哪裏的規則就是競爭;如果你被打敗了,你就會被趕出去,沒有人會再幫助你。如果他們幫你,那是因爲你可以給他們一些東西,也許是對他們成功的推動。這就是這個年輕人最終所處的偶像崇拜的社會的邏輯。


    現在,發生了什麽?他沉淪了。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爲偶像到某個時刻就會崩塌;他回歸自我,並開始思考:「我很餓,我在做什麽?在這裏,我是一個賺工資的人,我的工資很低,做著最可耻的工作。在我父親家,他們擁有更多,他們有豐富的麵包,這裏却相反,我在挨餓……我該怎麽辦?」他推理著,「我要吃」,因爲這是此刻唯一讓他擔心的問題,他說:「我去我父親家裏,並請求他接受我作傭工,這樣我就能賺多點,待遇會好些。」


    問題是,這個男孩悔改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在他的話中,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錯誤。他唯一關心的問題是要找到一種方法來滿足自己的饑餓。只要有另一個像他一樣的流氓出現,說:「看,我有錢」,他就沒有問題了;他又會忘記,然後繼續信任那些背叛他的偶像。沒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悔改了。如果他說:「我做了什麽?我想知道我的父親是否還活著……我對他說:『對我而言,你已經死了』,我該如何形容自己?」然後,如果他想:「我回我父親家,跟他說:『我只是來向你道歉的,我知道我讓你遭受了難以置信的痛苦,我不配被稱爲兒子。我不想留下;在這個家裏,我甚至不會喝上一杯茶,因爲我不配,我會離開……我會死在橋下,我不配留在這個家,我給你帶來了太多的傷害。』」這才是悔改,但這裏沒有說他有這些話。


    要明白他們現在心中父親的面容,就必須牢記這一點;這個年輕人心中仍將其父親視爲老闆。這也是某些教理講授所灌輸給我們的想法。當有人說:「你犯了罪,你犯了錯,請求天主寬恕吧;如果你請求祂寬恕,是因爲你已經意識到你犯了錯,那麽祂會寬恕你,不會懲罰你;但如果你不請求祂的寬恕,那麽你將承受後果和懲罰。」


    這樣的教理講授,是給天主面容帶上了一個惡魔般的面具。我們還沒有明白,甚至我們許多基督徒也沒有明白,天主的面容不是那樣的。那是經師和法利塞人的天主的面容。納匝肋人耶穌的天主的面容是:一個總是寬恕你、無條件愛你的天主,即使你是最不聽話的兒女;當你意識到這愛時,你就會明白你已經誤入歧途,然後你將自己投入天父的懷中,給予祂你完全的信任,明白只有接受祂的愛,你才能幸福快樂。


    我們稍後會看到,這位父親有兩個兒子,而這兩個兒子都沒有明白他父親是誰。現在,父親進入了場景;他是主角,是納匝肋人耶穌的天主,是比喻的中心,讓我們來聽聽:


    他離的還遠的時候,他父親就看見了他,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吻他。兒子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了!父親却吩咐自己的僕人說:你們快拿出上等的袍子來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給他脚上穿上鞋,再把那只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應吃喝歡宴,因爲我個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他們就歡宴起來。


    納匝肋人耶穌的天主的特徵,在父親這個人物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他用五個動詞描述了他對兒子回家的反應。我們將研究這些動詞,因爲它們將成爲我們驗證我們是真的相信這位天主,還是心中依然存著經師和法利塞人的天主的圖像的依據。


    第一個動詞:「他離的還遠的時候,他父親就看見了他。」不是說他正在工作,然後他遠遠地看了一眼,看到他的兒子來了,不是的,他一直在看,往他兒子離開的方向,看向地平綫;他的目光從來沒有離開過那地平綫,耐心地等待他兒子回來。這不是經師和法利塞人的天主的目光。

經師和法利塞人的天主是立法者,他將目光聚焦於誰遵守他的誡命,誰違反他的誡命,以便賞罰。許多基督徒仍在朝拜這樣的天主,他們覺得自己是掙工資的人,每天結束時都期待獲得自己的報酬。天主不是這樣的。這不是納匝肋人耶穌的天主,不是有著三角形中所畫的「全知之眼」的天主:全知之眼,又稱天主之眼,附有經文「天主看著你」。「要小心,不要偷盜,因爲天主看著你;不要犯奸淫,因爲天主看著你。並且要注意,最後,他會把你送進地獄。」這是經師和法利塞人腦中的「天主之眼」。納匝肋人耶穌的「天主之眼」,是愛的注視,無論兒子行善與否,尤其是在他離開生命道路時,總是伴隨著他,使他回到喜樂的道路上。


    第二個動詞:「動了憐憫的心」。這裏用的希臘動詞是我們都曾在引文中聽過的,即「ἐσπλαγχνίσθη」 = 「splangenizomai」,它源自「splangera」一詞,意思是「腸肚」。另外,在舊約中,在希伯來語中,也有相同的圖像,即當天主出現時,用了「ani rahum」。「Rahum」源于「rehem」,意思是母體的子宮。這意味著天主爲了人經驗到了一種肺腑之愛,即是一位母親對其胎中子女的愛。人們無法想像有比這更親密、更重要的情感。在新約中,動詞「ἐσπλαγχνίσθη」 = 「splangenizomai」被重複了12次,總是用於描述天主或耶穌。這是對我們的驗證。我們所培養的愛,是否相似於我們所愛的天父?我們是否也懷著同樣的情感,同樣的愛,像天父一樣關愛我們的兄弟姐妹?


    第三個動詞:「跑上前去」。高高在上的主人從來不跑,他們讓僕人跑;他們總是有一種高貴的氣質,鎮定、超然。這位父親因自身情緒而失去了對自己反應的控制;他不再用頭腦思考,而是用肺腑內的情感思考。他開始跑,這對老年人來說很危險,如果他被什麽絆到了,就會跌倒;這裏,看見他奔跑的人會問:「他不是我們所認識的那個高貴的人嗎?」確實是;他已經失去了理智。去愛的人不在乎別人說什麽,他聽從自己的心行事。


    第四個動詞:「撲到他的脖子上」,看似是擁抱他,其實不然。其希臘文是:「ἐπέπεσεν ἐπὶ τὸν τράχηλον αὐτοῦ = epépesen epi ton trachélon autou」,意思是:他在跑,到了一定程度,他就受不了了,因爲他已經無法跑更遠了,所以撲到了他脖子上。


    第五個動詞:「親吻他」。原文用的是「φίληὶν - filéin」,而不是「κατεφίλλησεν - katefilesen」,意思是他無法停止吻他。而且,他沒有問他是否感到抱歉,沒有。他是他的兒子,永遠都是;他不關心他是否道歉;他不想聽他請求原諒,不想。兒子的反應是什麽?用他準備好的話,因爲他想作爲一個僕人被接受,想獲得新老闆的信賴,這老闆比他在遠處時的老闆更好。「父親,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父親打斷了他,因爲他甚至不想聽他的兒子將自己說成是僕人。天主不希望人們去服侍祂。


    在聖經中,當我們談及天主的僕人,我們指的是那些將自己的生命交由天主愛的計劃來支配的人。天主不受服侍,外邦人的神才要求人們服侍。納匝肋人耶穌的天主是人的僕人。許多虔誠的人認爲自己是傭工,每天結束時等待主人的報酬。當有人向他們提說天主將把進入祂家的喜樂賜給所有人時,他們就會生氣,因爲他們說:「但是,我表現得很好,因此那些表現不好的人必須受到懲罰。」你喜歡做這樣一個信徒,你所宣誓的信仰,不是對納匝肋人耶穌的天主的信仰,而是對經師和法利塞人心目中的天主的信仰。


    現在,父親做什麽?兒子回來了,父親沒有問他是否悔改,是否請求寬恕。讓我們注意,在福音中,耶穌從未說過要請求天主的寬恕;如果你犯錯了,請求你兄弟姐妹的寬恕。天主寬恕,是以其持續的注視、其話語,以及通過其安置在自己子女身邊的天使來完成的;祂希望把那些誤入歧途,傷害了自己和兄弟姐妹的人,帶回到生命之路上,他們必須向兄弟姐妹請求寬恕。


    他們應向天主請求什麽?什麽都不需要!他們只需要感謝祂,因爲祂引導他們的生命,他一直在他們身邊,並把他們帶回到喜樂之路上。當天主成功地獲得這一成果時,會發生什麽?舉辦宴席,是天上的盛宴。這位父親說了什麽?首先是:「拿出上等的袍子來給他穿上」。聖經中的袍子有一個重要的象徵意義,它表明一個人是誰。而這裏,這袍子使你相似於父親;你不是僕人,不是傭工,你是這家主人的兒子。這是相似於天父;這是你受洗時所領受的長袍,使你想起天父,提醒你:你永遠是祂的孩子,即使你已經離開。


    第二是:「把戒指戴在他手上」。這不是結婚戒指;這是印章,保證你是房子的主人,你可以處置你父親的所有財産;它是你現在的銀行簽章。父親把戒指遞給他,說:「我的一切都是你的。」


    然後,「給他脚上穿上鞋」。天主不想要僕人,祂想要子女。僕人是赤脚的,天主不想看到人們赤脚。祂讓這個兒子明白,他始終是兒子。他的良心使他滿足於做僕人……不,你一直都是祂的子女。多少次,當你的生命誤入歧途,你害怕天主,害怕天主生氣,害怕祂用奇怪的眼光看你……不。祂仍然會愛你,因爲你永遠是祂的子女。


    然後是盛宴:「『把那只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應吃喝歡宴,因爲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他們就歡宴起來。」耶穌說,當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的慶祝,會比爲99個一直走正道的義人要多。


    現在,另一個人物進入了場景,他不理解這無償的歡宴。歡宴必須是配得的。即使是今天,也有許多基督徒還不理解天主那自由和無條件的愛,他們繼續朝拜經師和法利塞人心中的天主圖像。讓我們聽聽這第三個人物是誰:


    那時,他的長子正在田地裏,當他回來快到家的時候,聽見有奏樂及歌舞的歡聲,遂叫一個僕人過來,問他這是什麽事。僕人向他說:你弟弟回來了,你父親因爲見他無恙歸來,便爲他宰了那只肥牛犢。長子就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遂出來勸解他。他回答父親說:你看,這些年來我服事你,從未違背過你的命令,而你從未給過我一隻小山羊,讓我同我的朋友們歡宴;但你這個兒子同娼妓們耗盡了你的財産,他一回來,你倒爲他宰了那只肥牛犢。父親給他說: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只因爲你這個弟弟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應當歡宴喜樂!


    在講這個比喻時,耶穌並不覺得讓我們認同小兒子有什麽困難,因爲我們也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我們遠離天父的家,我們用頭腦推理,不相信祂的話,所以我們離開了祂,然後我們發現自己錯了,我們又回到了天父的家。耶穌覺得更困難的,是除去我們腦中的天主圖像,即經師和法利塞人的天主圖像,一個賞罰分明的天主。這就是爲什麽他要給我們講述哥哥這個人物,哥哥所展現的恰恰就是經師和法利塞人的言行。讓我們補充一點,這也是今天許多基督徒的情况,他們繼續朝拜這樣的天主。


    讓我們看看這位大哥。他正在田裏工作;他一直在工作。當他回到家時,他驚喜地發現有奏樂和歌舞。他叫來一個僕人,問他:「這裏發生了什麽事?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裏有宴會。」僕人告訴他,他的弟弟已經回來了,「你父親安排一場宴會;他宰了那只肥牛犢。」此刻,大兒子發怒了,他不接受這不應該有的宴會;這宴會不應是無償的,工作的人才配得它。他不想進入宴會。然後父親出現了。


    現在,我們留意一下大兒子說的話。讓我們問問自己,他是對的還是錯的?他對父親說:「你看,這些年來我服事你……」他不覺得自己是父親的兒子;他是一個僕人,就像經師和法利塞人一樣,他們是僕人,按照他們對法律書《托拉》的遵守與違反來受賞報與懲罰。


    這就是今天許多基督徒仍認爲的自己所處的位置。他們不覺得自己是被無償地愛著的子女;他們認爲自己是僕人。「這麽多年來,我從未違背過你的命令」。自然,如果現在他們聽說有無償的宴席,他們就會抗議:「我這麽努力……」你是經師和法利塞人;你不是基督徒。「我從未違背過你的命令,而你從未給過我一隻小山羊,讓我同我的朋友們歡宴。」「你難道沒有意識到自己不像是一個兒子嗎?你是主人,是家裏的老大。可是相反,你却覺得自己是個僕人,希望我給你一隻小山羊……你拿就行了,它是你的……你沒有看到你沒把自己當家裏人嗎?」「但你這個兒子……他一回來……」大兒子並沒有說「我弟弟」,沒有,而是「你兒子」,即那個「同娼妓們耗盡了你的財産」的人……他怎麽知道他(小兒子)曾與娼妓們在一起?他甚至是惡意中傷。「你倒爲他宰了那只肥牛犢。」


    我們想知道,這個年輕人是對還是錯?他是對的。他的反應正是我們會有的反應,按照我們的正義標準。我們心中有這個我們自己創造的天主圖像,他是一個偶像,因爲是我們發明了他,使他像我們一樣思考。他不是納匝肋人耶穌的天主。經師和法利塞人,以及許多基督徒的天主,是一個不安排無償宴會的天主。你必須付錢;你必須到出納處付錢,才能進入宴會。不。納匝肋人耶穌的天主是無償去愛的天主。


    我們注意到,在比喻中,「父親」一詞被重複了13次;7次是由比喻的叙述者所說,5次是出自小兒子之的口,1次是由僕人所說,他說:「你父親……爲他宰了那只肥牛犢。」大兒子一次也沒有說。許多像這個大兒子一樣反應的基督徒是僕人;他們不覺得自己是子女。


    我們都已經意識到,這個比喻還沒有結束。父親對大兒子說:「你總是和我在一起,我的一切都是你的。你應當歡宴喜樂,因爲你的弟弟(哥哥曾說:你這個兒子。不,他是你的弟弟),他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所以你應當歡宴喜樂。」

現在,我們問自己,大兒子進入宴會了嗎?小兒子留在了父親家嗎?又或者,他有一點在裏面,有一點在外面?要回答這些問題很容易。當我們知道這個大兒子是誰時,就知道他肯定會進入宴會,因爲他必須按照父親的要求做,他必須服從,但他沒有被說服。這正是今天許多基督徒的情况,當他們聽到對納匝肋人耶穌的天主之面容的介紹時,他們說:是的,祂是一個無償地、無條件地愛所有人的天主,因此,祂讓所有人覺得互爲兄弟姐妹,即使是對那些在生命中犯錯的人,因此我們必須成爲天使,將這些孩子帶回天父家。


    我們進入了宴會,但我們仍按照我們的標準來朝拜那位公義的神。所以,我們是大兒子。但是,我們也是小兒子。我們很清楚小兒子們的情况,當他們回家時,他們仍然認爲自己想出去,那麽他們就不覺得高興,就會悶悶不樂地回到父家。


    美好的是,天主是如此的好,祂愛那些像這樣的孩子,像小兒子和大兒子一樣的孩子,祂繼續愛這樣的我們。


    祝大家主日好,並善度新的一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