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4, 2024

路1:39-56 - 聖母升天八月十五日

聖母升天八月十五日

路1:39-56

Fernando Armellini神父的講道詞


祝大家慶日快樂。

在新約中,聖母瑪利亞最後一次被紀念是在宗徒大事錄的第一章。她在樓上祈禱,很可能那裡是她的兒子與門徒們一起慶祝最後晚餐的地方。最後我們看到這位祈禱的女性隱沒了,安靜而謹慎地離開了我們的視線,就如她曾默默地進入我們的視線一般。我們對她此後的事一無所知。教會文獻沒有說她離世前最後的日子是在哪裡度過的。

在第六世紀的基督徒當中流傳著很多版本的一個故事:「聖母安眠」。為什麼是「安眠」,而不是死亡?過去,許多神學家認為聖母瑪利亞其實沒有死,只是進入深度睡眠,然後被接升天了。

因為死亡是原罪的後果,既然聖母瑪利亞始胎無染原罪,也沒有犯過任何罪,所以她不應該死。我相信今天沒有人再這樣認為了。

她的兒子死了,聖母瑪利亞也死了。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或在哪裡,但十有八九我們有了聖母瑪利亞安眠的真消息。這些文字來自第六世紀,但就第二世紀初的傳統對這些記載很接近事實。

文中記載了聖母瑪利亞在世的最後幾年,提到她最後的日子是在耶路撒冷度過的,並死在那裡。這些記載到底說了些什麼?

復活節後,聖母瑪利亞住在熙雍山,可能是在她的兒子慶祝最後晚餐的同一個房子裡。那房子可能是屬於福音作者馬爾谷的。

  就在她離世前,有一個出處不明的傳說故事:總領天使加俾額爾顯現給她說:「瑪利亞,你已完成了在此世的使命,你在祈禱和反省中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幾年,但現在你的生命已走到了終點。」瑪利亞回答說:「我很樂意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愛我,我想活著,不想死。」天使加俾額爾對她說,「瑪利亞,你將看到你的兒子,你將和祂一起存留到永遠。」瑪利亞回答說,「是的,我想見我的兒子,但我向你請求一事:讓祂所有的門徒都到我這裡來,因為我想聽聽他們所知道的耶穌,因為在祂公開生活中,我一直都在納匝肋。他們跟隨了主,我想聽他們告訴我有關我兒子的所言所行。」

然後就有了這個故事的傳奇色彩:所有的門徒都被召來,他們乘著天上的雲彩而來,包括保祿。其中一個門徒不在,因為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已經殉道了。門徒們到達之後,聚集到瑪利亞的床前,他們講述了所有她想聽到的。然後,在某個時刻,耶穌帶著一對天軍而來,帶走了瑪利亞的靈魂,而把她的身體,更確切地說,是把她的屍體留在床上,因為聖經中的「body」不是屍體,而是整個人。那些將「靈魂」與「身體」分開的是希臘人。他們認為「靈魂」就如被囚在肉身內,想要掙脫。這為能在後來成為不朽的,去靈魂本來應該去的地方。所有這些都不是聖經中談及的;而是希臘哲學。

在聖經中,人是一個個體。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是「身體」。身體是人們可以看的見,摸得到,可以擁抱的。人是一個個體。當人離開這個世界時,他或她就完全離開了,靈魂和肉體,即人帶著他或她所有的故事。這些故事說,耶穌來帶走了瑪利亞的靈魂,而把她的身體留下,這是希臘人的觀念。

後面我們會明白瑪利亞最後怎樣了。我想要使這些出處不明的報導,完全是為了理解第一世紀時我們信仰內的弟兄所傳達的訊息。他們哀悼瑪利亞的遺體,然後一直列隊陪她到克德龍溪。這是事實。這追溯到第二世紀初的傳統。我們知道在克德龍安放瑪利亞遺體的墳墓受到敬仰。接下來發生了什麼?

在她下葬後三天,這裡我重拾傳說記載的,耶穌再次顯現和所有宗徒們乘著天上的雲彩,把她的身體提到樂園裡;帶著瑪利亞,伴著眾天使的歌聲和樂園的芬芳到了東方,到了樂園——光明國度裡,他們把瑪利亞的遺體安放在生命樹旁。

這些小說式的細節沒有任何歷史價值。但通過圖像和標記,他們見證了基督徒對天主之母的敬禮。

在繼續之前,我想簡短認識一下「ΚοίμησιςΘεοτόκου」聖像,就如東方所稱呼的,天主之母安眠像。因為東方聖像幫助我們瞭解今天慶日的訊息。

注意看「兩個世界」如何出現在聖像中。前面突出的部分是物質世界。床上是瑪利亞的遺體。不是瑪利亞;瑪利亞不在那裡:她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她的遺體留下了。在頭上我們看到了宗徒們。這是在偽經中談到的場景。注意看宗徒們的目光朝向床,朝向聖母的遺體。沒人看,也沒人看到他們後面是什麼,我們後來會談及這一幕,那是天主的世界。

他們沒能看到這一景致;他們看到的只限於肉眼可以看到的。他們看到的僅僅是遺體。只相信感官可驗證,可觸及,可掌控的人唯一得出的結論是:死亡是一切的終結。只有將返回地球的原子留下了。這是人眼看到的。

宗徒們也是,他們看到的只是遺體。但現實如何呢?這就是一個人的全部……他(她)所有的故事,他(她)所做的,他(她)所付出的愛……?還留下什麼?肉眼看到的只是遺體。

在背景中有一幕是我們的感官看不到的。那就是天主的世界。看看耶穌所在的中心。肉眼感覺不到祂。只有有信仰的人能夠默觀一個人的真實故事,她在世上度過了愛的生命。

耶穌說看到超越物質世界的眼睛是有福的:「心靈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他們將看到那不可見的。心靈潔淨的人才有可能看到。我們需要有一顆與天主相連,而與世俗偶像隔離的心,才能看到那不可見的;心系於世物的人不考慮任何其它的東西,只知道放縱自己,道德敗壞。他們絕不會「看到」超越物質實相的存在。他們也不會有心靈潔淨的信徒所有的眼光。這些信徒能看到天主的世界。

在那幅代表不可見世界的畫中我們看到了什麼?耶穌抱著祂的母親,她就如一個剛出生的小女孩。這是她的重生:永生。這是人類的命運:重生。第二次是最後而永遠的,因為進入天國,永生的世界。此生不會永遠存留。在今世的生命結束後,是一個全新的生命。我們可以在這張聖像中看到瑪利亞的生命寫照。

我們現在可以停下來反省一下這兩次生命。在第一個圖像中我們看到,耶穌誕生于世,聖母接抱在懷中。然後在復活節時,祂在祂的母親之前先進入了天國的光榮中。在另一幅聖像中我們看到,瑪利亞在她兒子的懷抱中誕生于天國裡。

我們回到這個慶日的主題。信徒反省瑪利亞死後的歸宿,經過了幾個世紀的演變,最後相信她升天了。教宗比約十二世在1950年11月1日將此定為信條。

我們現在聽聽這個信條的定義:


「終身童貞無染原罪天主之母塵世生活結束後,她的靈魂與肉身滿被天國的光榮。」


關於我們剛聽到的定義,有兩件事需要注意:

第一,這一定義沒有肯定瑪利亞被接升天,似乎是一種空間的轉換,或將她的身體從墳墓中接到天主的國裡。這一定義提到瑪利亞「滿被天國的光榮」。

天國的光榮不是一個地方,而是瑪利亞結束她塵世的旅程之後進入的一個新的境界,天主世界裡的光榮為她開始了。瑪利亞沒有帶著她脆弱的遺骸去另一個地方,和所有人一樣歸於塵土。她沒有拋棄門徒的團體,只是改變了和他們在一起的方式,就如復活節在她兒子身上發生的一樣。

瑪利亞不再受限於時空。所以,她時時處處和每個人在一起。如果她受限於時空中,比如當她走在巴勒斯坦的街道上時,只有一些人能看到她,只有那些在她身邊的人能看到她;那些離她很遠的人既看不到她,也聽不到她。但是,當瑪利亞進入天主的光榮中,她就不再受時空的約束。

這是真理:瑪利亞和我們在一起,無論何時何地,和我們每個人都很靠近。記得在宗徒大事錄中,當耶穌進入天父的光榮中,路加稱之為「升天」門徒們歡欣喜樂地回到耶路撒冷,不是因為耶穌走了,而是因為現在耶穌不再受限於肉體的臨在,卻處於一種新的境界:祂永遠在門徒身邊,永遠臨在於祂的門徒團體中。

在基督身上發生的,也發生在瑪利亞身上。我立刻補充一句:在基督身上發生的,也發生在每個信徒身上,當他們結束了塵世之旅後,也要進入天主的國。基督和瑪利亞先我們一步進入了天國的光榮中。

第二點:信條沒有說升天進入天國的光榮只保留給瑪利亞。這不是一個「特權」,而是為所有信徒提供了一個典範,作為每個人將來歸宿的一個標記。

那麼,這個信條的含義是什麼?是說瑪利亞的身體不會經歷腐朽嗎?或者只有她和耶穌的肉體在天國裡,而其他人死後只有他們的靈魂在天國裡等待和他們的肉體幸福地相遇?關於這個信條,很難接受這樣的一種說法。

保祿在《致格林多人書》中稱那些認為復活的身體是由原子造成的人為「傻瓜」。他說可朽壞的也不能承受不可朽壞的(格前15:50)。「復活的」身體是屬靈的。即整個人,不是人的一部分進入天國的光榮。瑪利亞所經歷的不只是為她所預備的。每個天主子女在臨終時,他(她)整個人和他(她)所有的過去,都進入天主的世界裡。

聖經沒有區別靈與肉。聖經所指的一個人是不可分的整體。怎麼回事?舉個例子可能會幫助我們理解這個想法。

想像一個在腹中的胎兒。他有他的生命,但這生命在為他的第二生命做準備,這生命將在世間的歲月中成長。設想如果胎兒認為在母腹中的生命是唯一而最終的生命。我們在母腹中的生命沒有用到肺,所以他不需要肺。胃、耳朵、眼睛為他沒用……他不需要它們,它們毫無用處。當他需要耳朵、眼睛、胃、肺時,他沒有為即將到來的生命做準備。他沒準備好。

胎兒帶著他的歷史即將進入新的生命:這就是身體,不是以和物質的原子,和肉體分離的靈魂所準備的。所以,人帶著他的全部進入天主的世界。當人在世上懷著愛度過了她的生命,她已準備好了,因為愛的生命讓那可以存留到永生的「神性」成長。讓我們一起聽聽福音,瑪利亞歌頌了「祂的名字是聖的」,是全能者成就的這一偉大勝利。只有祂能將祂自己不朽的生命賜給我們的身體或每個可朽壞的人。


依撒伯爾就充滿了聖神,大聲高呼說:「你在女人中是蒙祝福的!你懷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那相信主傳給她的話必要實現的人,是有福的。」「我的靈魂歌頌上主的偉大,我的心神因天主、我的救主而歡欣!因為祂垂顧了祂婢女的卑微,今後萬代的人都要稱我有福。全能者為我做了大事,祂的名字是聖的!祂的仁慈世世代代賜予敬畏祂的人。祂伸手施展大能,把心高氣傲者驅散。祂從王座上推下權貴,卻高舉卑微的人。祂以美物飽饗饑餓的人,而使富人空手而去。祂扶持自己的僕人以色列,為紀念自己的仁慈,依照祂對我們的祖先所許諾的,恩待亞巴郎和他的子孫,直到永遠。」(路1:42-55)。


在我們的世界上,我們面臨著觸目驚心的生死較量。痛苦、疾病、老年疾病的侵入,預告了可怕死神的最後造訪。最後,這場生與死的較量失去了平衡,鬥爭了這些年,但最後死亡永遠都會占上風。

然後我們問自己:熱愛生命的天主看到成為祂肖像的受造物被打敗竟無動於衷嗎?這個最令人不安的問題的答案,今天在瑪利亞身上告訴了我們。

祂邀請我們默觀生命之主的凱旋。面對死亡以及在墳墓中身體的腐朽,要有很大的勇氣相信,上主是生命的主,並期待永生。

在今天的慶日裡,瑪利亞對天主的信賴使她與眾不同,她代表了所有相信天主的話必要實現的人。我們聽到了瑪利亞的歡呼:「全能者為我做了大事」這一表達「大事」在聖經中用來表現天主特別的眷顧。並非如我們想像的,因為祂是全能者,祂就可以做祂想做的。被稱為:「hotóngates」,即強有力者,唯一能打敗死亡者。

今天在瑪利亞身上慶祝天主的偉大事工。愛人的天主不會將祂所愛的人棄入地獄,死亡之所。聖詠作者已經有所直覺。比如,聖詠第十六篇的作者最後說:「禰,我的天主,絕不會讓禰的聖者見到腐朽」(詠16:10)(在希伯來文中用「hasidha」即「你的愛人」)

我們是天主所愛的,生命的天主怎能允許祂愛情的伴侶永遠喪亡?禰,天主將顯示給我生命的意義,在禰面前將有無盡的光榮。聖詠作者不懂復活節,但直覺告訴他一個愛人不會拋棄他所愛的人於死亡之手。他說:上主,請指示給我脫離死亡的道路,因為禰不能沒有我,正如我不能沒有禰一樣。

他的直覺告訴他為什麼,正如Dostoyevsky所說「如果有天主,我就是不朽的」。在瑪利亞的謝主曲中,她將天主所行的奇事歸功於祂的仁慈。「仁慈」是一個不能圓滿表達其在聖經中的含義之詞。它是天主對人發自肺腑的愛的介入,讓祂願意將自己不朽的生命賜給人。

瑪利亞的謝主曲繼續提到天主愛人所行的七件大事。「祂伸手施展大能」,只有祂的手能摧毀死亡。

「祂把心高氣傲者驅散」,心高氣傲者是那些鄙視別人的人,他們製造了一個死亡的世界。天主怎麼做的?天主驅散了他們。不是說天主羞辱或壓迫他們,而是讓他們不復存在。

祂將他們歸向祂的愛。所有人都被改變成了他們弟兄姐妹的卑微僕人。祂把心高氣傲者驅散,因為他們屬於死亡之所。天主是生命的主。瑪利亞在她的謝主曲中讚美天主所行的大事。

她自己有經驗。「祂從王座上推下權貴,卻高舉卑微的人,」生命的主結束了人們奮力要抓住並創造的死亡之國的鬧劇。

「祂以美物飽饗饑餓的人,而使富人空手而去」,這不是一個懲罰的威脅,而是救恩的宣告。舊世界,死亡之國已經消亡。上主強有力的手已經創造了一個新世界,在那裡沒有死亡的任何蹤影。

我們今天的聖母慶節就是上主之愛的徹底勝利。天主的愛不僅在她內得勝,也在每個人內得勝,因為天主不會將祂的子女交給死亡。就如祂迎接了瑪利亞進入祂的光榮中一樣。當我們的塵世之旅結束後,祂也歡迎所有人進入祂的光榮中,

我今天祝願每位都有快樂的一天。在瑪利亞身上我們看到了我們的歸宿:在天主的世界裡等待我們的最後的生命。如果我們再看一眼將在瑪利亞身上看到我們的歸宿,再次和朋友歡宴慶祝這個節日時將別有一番風味和榮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