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4, 2024

路 24:46-53 - 丙年耶穌升天節

丙年耶穌升天節
 
路 24:46-53
 

Fernando Armellini神父的講道詞

 

    大家復活節快樂!


    我們今天要聆聽的福音片段,是復活的基督在復活節當天晚上對門徒們說的話。讓我們試著還原那個時刻。在最後晚餐的房間裏,有十一位宗徒,和那兩個在看到擘餅的復活的主之後從厄瑪烏回來的門徒。我們要記得初期教會用來表示聖體聖事的技術性表達。當團體聚集在一起擘餅時,信徒們的眼睛被打開了,他們看見了復活之主,不是用肉眼,而是用信德之眼。


    他們正在談論他們的經歷,伯多祿與他們分享他與復活之主的相遇。路加說,當他們談論這些事情時,「耶穌立在他們中間」。這裏所用的動詞是「ἔστη ——este」。不是說祂出現,然後又消失了。不是。(而是,)祂臨在於主日因祂的名而聚在一起的團體中間。現在,聖史叙述了這些門徒的一個奇怪反應。他說,他們「害怕起來,想是見了鬼神」(路24:37)。


    路加試圖說明復活之主不是鬼神,所以,他將復活之主的狀態與希臘和拉丁文學中所說的離世者的影子區分開。回想一下,Odysseus下地獄時,他遇見了Achilles,並對他說:「你是我們所有人中最强的,因此在死者的世界中占支配地位。」Achilles回答他說:「不要試圖美化我的處境,因爲我寧願在地上做奴隸,也不願支配鬼魂,支配人的軀殼,支配影子。」另外,Aeneas與Cybil一起下到亡者世界去找他的父親Entice,也遇到了鬼魂。


    路加想要說明,復活之主不是鬼神,祂是真實而具體的人。不是有一個物質的、有形的、可見的軀體,而是復活之主的身體。我們該如何用文字來叙述這種經驗呢?路加所做的努力令人欽佩。要叙述這種經驗非常複雜。


    例如,我們想一下,對我們來說,要叙述我們這個世界的精神經驗是多麽困難。如果我們問一位母親,你對你腹中懷有孩子是什麽感覺?她會很驚訝……「我如何向你解釋我所經驗到的呢?」或者,如果我們看見有人正在注視蒙娜麗莎的微笑……我們問他,你看到了什麽?他會閉口不言。又或者,你在聽小提琴獨奏,聽到世界上最優美的旋律,聽到貝多芬「莊嚴彌撒」曲集中的「聖聖聖」的柔美旋律,此時,你經驗到了什麽?我可能會開始談論心生光芒……但之後我又停下來,因爲我什麽也沒說。如果我們不試著至少適當地去表達,我們在聆聽一首歌曲或注視一件藝術品時的情感,我們又如何去講述對神聖世界的體驗呢?


    我們現在明白,所有聖史都做出了令人欽佩的努力,將與復活之主相遇的真實經驗用圖像表達出來。現在,復活之主對門徒們說:「你們爲什麽恐惶?爲什麽心裏起了疑慮?」他們的這種恐惶,這些疑慮,是從哪裏來的呢?門徒們的困惑是很能讓人理解的,因爲他們所有的信念都被逾越節所推翻了。然後,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意料之外的現實。他們深信,默西亞是站在義人這邊的,因此,默西亞應該是勝利者,但是相反,他是個失敗者。他們一直這樣相信,因爲這是他們在教理中學到的:天主保護義人,祂不會使他落入敵人的手中。這樣的話多次出現在聖咏中。但是,門徒們站在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義者面前,天主沒有保護他。


    現在,是「第三天」所發生之事的啓示。事件是如何結束的?在人們的眼中,耶穌最後成了一個被打敗的人。人們確信他躺在了墳墓裏。在那完全的黑暗和寂靜中,一切都結束了。但是,在「第三天」——也就是說,在天主的光中,事情是如何結束的?一切都反轉了。耶穌不是失敗者,而是勝利的王,坐在了天父的右邊。


    耶穌所啓示的「上主天主」,不是他們一直所相信的至高者,而是「最卑微者」——俯身做奴僕的;俯身給主人洗脚的。天主心中的主人是人。祂不是强勢的天主,不是威脅、報復那些違背祂誡命的人的天主,而是連那些恨祂的人祂也愛的天主。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位曾說:天主是愛,且只是愛。因此,門徒們在「第三天」感到驚訝和迷惑就不足爲奇了。這「第三天」不是指後天,而是指他們意識到,並真正理解天主對所發生之事的看法的時候。


    他們的思想和內心的一切都被顛覆了。對他們來說,非常難理解。現在,復活之主幫助這些煩亂和困惑的門徒,在聖經的光照下,去解讀逾越節的事件。讓我們聽聽我們的經文是如何開始的:


「經上曾這樣記載:默西亞必須受苦,第三天要從死者中復活;並且必須從耶路撒冷開始,因他的名向萬邦宣講悔改,以得罪之赦。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人。看,我要把我父所恩許的,遣發到你們身上;至於你們,你們應當留在這城中,直到配戴上自高天而來的能力。」


    另外,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我們會遇到一些我們無法理解的事件,如:戰爭、暴力、對弱者和無助者的壓迫,我們看到正義的人遭受不公,我們問自己,天主撥亂反正的那一天會到來嗎?祂清晰地表明誰是誰非,誰是正義的,誰是邪惡的,真的會有那一天嗎?


    對於這些直接涉及祂所發生之事的問題,復活之主在逾越節的晚餐中回答說:「經上曾這樣記載:默西亞必須受苦,第三天要從死者中復活。」「第三天」,這個表述是什麽意思?這不是一個預言,表明祂確切地在死後第三天復活。不是。這個預言不是紀實意義上的,而是神學意義上的。它的意思是說,最後,是由天主來對一個生命的成敗,宣告一個不可申訴的最終判决。


    借著耶穌的復活,天主已經向所有人表明,耶穌是正確的。祂是義人,是勝利者,因爲祂把自己的生命獻作愛的禮物。而所有那些像祂一樣,奉獻自己的生命去服務兄弟姐妹的人,可能會被人們認爲是失敗者;但在「第三天」,當天主宣布判决之時,就像耶穌一樣,他們將在復活的生命的圓滿中被天父所接受。耶穌說,整部聖經就是爲讓人們準備好理解天主對人類的這一計劃而寫的。


    只是理解天主的這一計劃還不够,還必須接受它,使自己的生活適應於納匝肋人耶穌的生活。換言之,必須捨棄舊的方式,接受有關新人的提議。然後,那些已經接受的人,不僅要將其生活出來,還必須向萬民宣講。這是復活之主托付給門徒們的使命,「向萬邦宣講悔改,以得罪之赦」。


    讓我們好好注意;不是讓他們宣講對罪的悔改和赦免,不是。他們必須宣講的悔改是,改變生命方向,以使罪消失。這就是「得罪之赦」。「得罪之赦」不是指一塊清理乾淨的石板,因爲罪不需要一台清潔器;罪是指錯誤的生命方向。一個人把自己的生命導向追求自我利益,積攢財物,只考慮自己,希望受人服侍,淩駕于他人之上。這樣的人不是人,他正在毀壞自己的生命,他必須改變方向。


    對於這個走錯路的人,天主會怎麽做?祂想要寬恕他。寬恕是上主的救贖工程的結果。那行爲改變了方向。當這事發生時,罪就得赦免。只有在天主决定寬恕我,也就是把我引向正確的道路,即耶穌所指示的道路之後,只有在這之後,我才悔改 —在祂寬恕我之後。不是說,祂寬恕我是因爲我悔改了……不是的。而是,祂讓我明白我走錯了路,然後我悔改,並改變我的生命。


    必須向萬邦宣講這樣的悔改,從耶路撒冷開始。這令人很驚訝,因爲那些住在耶路撒冷這座聖城的人,他們認爲自己不需要悔改。他們認爲自己已經與天主結合了,他們在實踐宗教。但是,復活的主說,正是從這個機構,要開始悔改。他們必須明白天主的新面容和宗教的新面容,也就是說,明白什麽樣的祭獻是天主所悅納的,明白誰是天主的新聖殿 — 基督,以及與祂結合的整個門徒團體。


    與祂結合的門徒蒙召要見證的,就是天主對人,對人類的這個計劃。要成爲一個見證者,就必須有這種將生命自由地獻作禮物的經驗,還要意識到以這種方式生活是美好的。見證不是要爭論、爭鬥,不是。只是要證明按照耶穌的提議生活是美好的。這個生命見證,只有當一個人允許自己受聖神,即耶穌給世界帶來的這新生命的禮物,天父所賜予的禮物所引導之時,才有可能作出見證。如果門徒們向世人表現出有可能像耶穌那樣去愛,世人就會受他們內的神聖生命所驅動,就會有這種甚至愛自己的敵人的能力。這是一個無可辯駁的證據,證明一種神聖的力量已經來到這個世界,從內在改變人類。


    現在,我們聽到耶穌對祂的團體的問候。這個問候就是祂的降福。讓我們來聽聽:


    耶穌領他們出去,直到伯達尼附近,就舉手降福了他們。正降福他們的時候,就離開他們,被提升天去了。他們叩拜了他,皆大喜歡地返回了耶路撒冷,常在聖殿裏稱謝天主。


    我們聽到的這段文字是《路加福音》的結尾,我相信聽完可能會萌生一些問題。爲什麽復活之主不從最後晚餐的房間升上天?爲什麽祂要領祂的門徒離開耶路撒冷城?我們要記得,那是一個深夜;祂爲什麽要領他們到伯達尼?你明白,如果你把這段經文當作歷史紀事,那就沒有什麽意義了。但如果我們明白聖經的語言,我們就能理解其中的訊息。


    首先是聖史用以描述耶穌行爲的動詞,祂「領」祂的門徒離開耶路撒冷,其中的動詞是「Ἐξήγαγεν——exegagen」。這不是一個平常的動詞,因爲它與《出谷紀》中描述天主對祂子民所行之事所用的動詞一樣:祂「帶領」他們出離埃及,離開奴役之地,把他們帶入廣闊的空間,讓他們可以生活在自由之地。爲什麽復活之主要帶領祂的團體離開耶路撒冷?因爲耶路撒冷不是自由之地,而是有一個宗教機構常駐於此的地方,這機構教導人們朝拜和侍奉一個不存在的天主。那不是我們在納匝肋人耶穌身上看到的天主。


    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裏,人們所朝拜的天主,只將祂的愛給予那些爲其支付的人,那些獻祭和上香的人;這位天主將祂的祝福賜予善良和正義的人,而不賜予惡人。復活節已經清除了這樣的天主面容,因爲天主已經在納匝肋人耶穌內,顯示自己爲愛,且只是愛,無償的愛。祂將祂的恩惠和愛賜給了每一個人。這就是爲什麽復活之主,要帶領祂的團體離開這宗教機構。


    祂領他們去的地方是伯達尼。這個伯達尼暗示了什麽?我們都很清楚。它是友誼之地,是歡迎耶穌的家,一個只有兄弟姐妹的家,沒有「父母」,沒有「主人」,沒有「隸屬者」。伯達尼這個家是基督徒團體的圖像,是流著象徵愛的甘松香水的地方。我們可以驗證並問自己:今天那些走近基督徒團體的人,這團體應該像伯達尼那樣湧出愛的香水,今天那些走近這些團體的人,如:佛教徒、穆斯林、其他異教徒、無神論者,任何人,他們是否能即時意識到,從這個家流出來的是有品質的香水——納匝肋人耶穌生活的愛的香水,甚至擁抱敵人的愛的香水?這是今天那些走近團體的人所注意到的香水嗎?


    復活之主做了什麽?祂張開雙手。我們知道,手象徵我們做了什麽。我們可以用手給予生命或死亡,愛撫或擊打,給饑餓者麵包或偷竊。這是最後一幕。耶穌舉起並展示祂的手。它們是總在祝福(降福)的手,最後的手勢就是祝福(降福)的手勢。祝福(降福)的希伯來文是「לברך」——「barak」,意思是要生命,而且只要生命。路加向我們描述的耶穌的這個手勢,取自舊約;這是司祭的手勢。《肋未紀》第九章中說,亞郎向人民舉起手來,祝福了他們。


    

此外,《德訓篇》中有一個隆重的祝福禮。其中提到,大司祭息孟,敖尼雅的兒子,一個可敬的、公正的、正義的人,對他的祝福的描述很感人:他「向以色列子民全體會衆舉手,並親口將上主的祝福賜給他們,且因上主的名號而自豪」;當他舉手時,百姓都俯伏在地,領受至高者的祝福。路加正是用舊約中的這一場景來叙述耶穌最後的姿態:給我們留下祂的祝福。我們也記得《路加福音》是如何開始的:以匝加利亞無法宣告的一個祝福開始,因爲他成了啞巴。而現在,有一個來自復活之主的祝福,這祝福永遠伴隨著人類。


    「正降福他們的時候(第二次提到),就離開他們,被提升天去了。」聖史不是在寫紀事,他採用了他那個時代的語言。當時,人們想像天主在天上……有七重天,第七重天之上是至高者的寶座。這是說,靠愛生活的人被接入天父的家。路加並沒有發明這種升天的說法,它是聖經文學中已知的一種叙述手法。我們記得,厄里亞乘坐火馬拉的火車,這也存在於希臘羅馬文學中;此外,還有許多地方也提到了這「升天」,例如在有關Romulus、Empedocles、 Alexander、Heracles等的故事中。這些是路加所使用的圖像,他不是爲了在物質層面叙述事實,而是爲了以一種可塑的方式表述真理:耶穌已經被迎進了天父的懷裏。


    他想傳達的真理是,交出的生命不會毀滅;它進入了天主的世界,在那裏沒有一絲愛會被丟失。從這個會朽壞的世界分離出來,進入天主的世界,進入不朽的世界。門徒們俯伏在地;他們認識到了天主對耶穌生命中已經發生的事情的判定。這些門徒的喜樂是有目共睹的。當一個人消失的時候,我們並不歡喜,那麽,爲什麽這些門徒會「皆大歡喜」呢?因爲他們在逾越節之後已經明白,離開這個可朽壞的世界,不會悲傷,而會喜樂。


    已經看見等待自己的命運的人,爲愛而活的人,自然會愛這個世界和這個生命,但也期盼那些事,就是如保祿在寫給格林多人的信中所說的:「天主爲愛祂的人所準備的,是眼所未見,耳所未聞,人心所未想到的。」(格前2:9)因此,讓我們不要再認爲死亡是一種災難。災難和邪惡的,是錯誤的生活。無止境的老年生活也是一種災難。死亡,作爲靠愛生活的生命的自然結局,是美好且令人嚮往的。讓我們努力以信徒的身份,而不是以異教徒的身份,去面對死亡。


    難怪這些門徒會回到耶路撒冷。的確,他們確實回到了地上的耶路撒冷,但他們已經離開了奴役之地耶路撒冷,離開了某個天主圖像,離開了與天主的某種關係,即猶太宗教所主張的與天主的關係。他們「常在聖殿裏稱謝天主」。他們沒有回聖殿繼續奉獻犧牲和全燔祭,他們不可能一直留在上主天主的聖殿裏。


    這是指新的聖殿,就是納匝肋人耶穌和祂的團體。這新聖殿的祭獻是天主所喜悅的,是愛的工作,會被升至天主那裏。他們回到了耶路撒冷,但現在他們不再屬猶太機構,而是進入了新世界,那是由逾越節誕生的世界。


    祝各位復活節快樂,並善度新的一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